天师起义最强阵容搭配

154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天师起义最强阵容搭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天师起义最强阵容搭配插图

该角色召唤方法是:在出现黄巾起义/汉室义军NPC队伍,使用攻城指令即可召唤出NPC队伍。

在《三国志战略版》游戏中,召唤的NPC队伍可以控制,有行军、攻占、攻城、驻守、镇压等指令。

黄巾起义/汉室义军的等级是50级,满红一个主力橙将+2个锐城卫,技能都不虚,黄巾精锐,汉室精锐,自带三种玩家没有的强力战法,有的看着还很强力。

天师张角最近怎么火了

因为打法火了。

张角网红经过漫长的改战法,张角网红差不多找到了“最优解”。其实利兵还是建议上绝水,不过目前对面驻守队不多,所以换了利兵。靠打法火了。

张角(?-184年),钜鹿(秦治今河北平乡、东汉治今河北宁晋)人。中国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张角修太平道,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约于灵帝建宁(168年-172年)初传道。

北魏新天师道创始人寇谦之简介,寇谦之与悬空寺的故事

生平经历 巧遇兴公

寇谦之,字辅真,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人,生长在一个官宦家庭,父寇修之,官至太守;长兄寇赞,三十岁即为县令。而寇谦之从小就无心于做官这一条路,一心一意倾心道教,他从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得了无限乐趣。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心想能获得仙道灵效,可是历经数年,一如既往,却依然如故,原身凡体。

寇谦之在家修炼,尽管无效,却依然坚持。这一天,他到姨母家串门,见到一个叫成公兴的帮工,卖力做活,而形貌却较奇特,身体魁伟,如象用不完的劲儿。征得姨母同意,他带成公兴回到家里帮活。成公兴在寇家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深得寇家满意。

有一天,寇谦之用《周髀算经》演算日、月和五大行星运行规程时,老是算不对,心焦火燎;成公兴无意到他跟前看看,他很烦地把成公兴开销走了。寇谦之又继续演算,总是得不出个正确结果来。正在寇谦之愁眉紧皱的时候,成公兴又来到他的演算桌旁,诚心诚意地说:“我看到先生的演算方法了。你按我这老粗的办法算一下看怎样?”寇谦之不屑一顾。“先生不妨一试,不行就算了。”成公兴将就着说。寇谦之看到帮工的好意,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按成公兴的运筹方法按步演算,果然心到手顺,一口气算出了“七曜”运行的规程,寇谦之好不高兴呵!这时,再睁眼看看成公兴,觉得他是一个奇人!当下就派成公兴为师。成公兴因辞不就,反倒让寇谦之收他为弟子,寇谦之莫名其妙,就这样成公兴为寇谦之的弟子,师徒俩共同研道,暗相默契。原来,成公兴是一位仙人的弟子,因火烧仙宫,师傅罚他到民间,劳役七年。成公兴以授道来赎罪,七年期满,就返回仙宫去了。

修道天师

寇说谦之受道不久,成公兴对寇谦之说:“先生如有意学道,当随公兴隐遁深山。”寇谦之欣然同意。于是,洁斋三天,便随成公兴离家修道去了。寇谦之先随成公兴到华山,采得仙药,服后不饥;不久,师徒俩即前往嵩山,潜心修道。

嵩山,居五岳之中,故称“中岳”,属古都洛阳京畿之地,在登封县北,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六洞天。中岳后被封神为“中天王”。中岳有二山七十二峰,以太室山峻极峰、少室山五乳峰为最有名。自汉武帝封禅中岳之后,中岳成为仙人道士的修炼之地。西晋爵著名道士鲍靓曾登嵩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修炼成仙,所以,成公兴、寇谦之踵随前人,来到嵩山。他们选定太室山中石室住下修炼。成公兴将全部修炼秘诀传给寇谦之,寇谦之聪明好学,日益长进。

成公兴在嵩山传授道法,不觉己到七个年头,该是自己回归天宫的时候了。临别时,成公兴再三嘱咐寇谦之:“你潜心道教,志向可嘉,但尘缘未了,七情六欲未断,难赴仙路,不过,需加勤奋,将来可做帝王之师,亦为大器。”寇谦之聆听师教,不敢有丝毫怠慢。成公兴去后,寇谦之“守志嵩岳,精专不懈”,并开始招收弟子,讲经施术,弘扬道教。

寇谦之在嵩山修炼达三十年之久,一副道岸然的气派,仙风飘然的神韵,他自知外形可以为国师,但内质上却空泛无几,要想更上一层,需在这方面下功夫。于是,寇谦之决定要从道教本身动真格了。寇谦之经成公兴点化,悟出了上述的道理,为此,他就制作了自己托天神,降授的畅想曲。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谦之在嵩山少室石室托言太上老君在仙人玉女拥护,百灵导从之下,降临嵩山,告诉谦之说:“往岁,嵩山山神上奏天曹,称自从天师张道陵去后,地上修道的人无所师授。今有嵩山道士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堪处师位。吾故来授汝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即《老君音诵戒经》)。汝宣吾新科,请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未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服食闭炼。”

自此,寇谦之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天师道”进行“三整顿”。使天师道以新的面貌在世间传播。北魏明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当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金秋季节,寇谦之端坐石室,正诵《老君音诵诫经》,忽然少室山颠,云蒸霞蔚,灵光普照,在五彩缤纷的云上端坐着一位神仙,这是老君玄孙,上师李谱文降临。寇谦之立即走出石室,仰望拜谒。上师说:“受老君之命,特为授汝能‘劾召百神’,定‘坛位礼拜,衣冠仪式’的《录图真经》,并传授销炼金丹、云英、八石、玉浆之法,望谨慎奉持,辅佐北方泰平真君。”自此,寇谦之以“国师”的身份,到处游说,自认为跻身朝廷,给道教争地位的时机已经到来。也就在这一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皇帝位。十月,初冬来临,寇谦之卧居嵩山三十年的雄厚资本积累成了,他戴着“天师”桂冠,离开嵩山施展抱负,而做他的“国师”美梦了。

引荐国师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尧元年(公元424年),寇谦之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走下嵩山,风尘仆仆地北上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献上他的杰作——道书。谁知出于所料,皇帝让他暂住在一个叫张曜的家中,供其衣食把他养了起来。寇谦之不甘闲住,他四处打听能和皇帝接近的人,终于找到了一个得力的支持者,那就是太武帝的左光禄大夫,著名大儒白马公崔浩。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为北方第一大族,崔浩一支,更为显中之显,尤出众望。崔浩之父崔宏,有辅佐之才,官至天部大人,封为白马公,为北魏先朝重臣。崔浩自幼养尊处优,又生得“纤妍结白,如美妇人”,少好文字,博览经史,阴阳五行,百家之言,莫不精通,深研义理,出类拔萃。他承继父业,入仕朝廷。从道武帝到明元帝,己官至左光禄大夫,父子均为朝廷近臣。太武帝即位,更是军国大事主谋者之一,因他主张利用 *** ,实行汉制治国,得罪部分鲜卑贵臣,太武帝迫于众议,让崔浩暂且去官在家,而大凡国事,必决崔浩。寇谦之选中崔浩,是最合适的意中人。而崔浩是想借助寇谦之的道教,拉拢太武帝;借助皇权,实行汉化主张。于是,崔浩上书极力推荐寇谦之。先赞太武帝圣德清明,再捧寇谦之如神如仙,莅临北魏,为上天之吉兆。圣上应天承命,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而顺天应命的。

果然奏效,太武帝闻奏十分高兴,立刻派人将“天师”接到宫中,并派人奉皇帛、牺牲,南下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在嵩山的弟子,接到平城。于是“天师”“帝师”,一齐拥来;宣布天下,显扬新法,道业大盛。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精神奕奕;扶乩请神,天相多多;画符镇灾,希冀太平;讲经论道,施术弘教,深得太武帝的器重。

寇谦之居帝师之位,便发布遵老君训诫改革天师道。同时,考虑到大魏治国必须用儒学,而自己幼不好儒,成为缺陷;崔浩,崔浩有求必应,急需应用,稍稍弥补了自己的儒学空白的短处。崔、寇二人用儒道治国的方略,在朝中逐渐得到了落实。

寇谦之为了取得皇帝的信任便大显神手,积极参加北魏的军事行动。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大夏王赫连勃勃病亡,其子赫连昌继位。对是否西伐大夏,朝臣意见不一。崔浩主战,长孙嵩主和,太武帝倾向主战,意志不坚定,特请来寇谦之“天师”决定吉凶。寇谦之首先同意崔浩的意见,又自认为大夏历来穷兵扩战,民心不安;又新丧国君,政局不稳。如出兵征伐,定会一石三鸟,会取胜而归的。于是,寇谦之在宫中,大作法事,祈祷胜利。后对太武帝说:“此战必克,陛下以武应天运,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

太武帝十分高兴,于是亲率一万八千轻骑西征,结果大挫西夏元气,俘敌军数万,缴获牲畜十几万头,虏夏人万余家,凯旋而归。

寇谦之以其道术、法术、和权术、谋术,连连相扣,术术应手,终于在鲜皓卑族的大魏,站稳了脚跟,实现了“国师”之梦。如愿以偿了。

推行新道

寇谦之改革后的新天师道,在北魏轰轰烈烈发展着。太武帝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并下诏给寇谦之及其弟子授予高官显爵,寇谦之谢绝了。太武帝下令对寇谦之处以方外之礼,于是,让“天师及其弟子,并列在王公之上,不听称臣”。太武帝还下令,为寇谦之师徒劳在京城东南(象征嵩山)修建了五层高的道坛,遵其新经之制,取名“玄都坛”。住道士一百二十人,朝廷供给衣食。道士、道徒每日“斋肃祈请,六时礼拜”,每月举行一次“厨会”,有数千人参加,费用有国家供给。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太武帝还根据寇谦之的建议,改元“太平真君”,后又寇谦之所请,亲自至道坛受符。自此,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成为一种法制,依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的一种依据。如文成帝拓跋浚于兴光元年(公元454年),“至道坛,登受图”。献文帝拓跋弘于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幸道坛,亲受符”。

寇谦之去北魏平城以前,朝廷多信佛教;寇谦之的新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但当时太武帝对佛教并无恶意。后来,太武帝发现僧尼不守清规,干些伤风败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来往。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第二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一时,北魏佛教受到摧毁性打击而衰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太武灭佛”。然而,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活动,不太热心,甚至反对。他认为道教己处于国教地位,佛教己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他认为新天师道吸收不少佛教义理。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处,根本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他更认识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排佛过于激烈,势必影响政局不稳,不利道教。所以,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多次争辩利害得失,崔浩不听。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削弱贵族势力;寇谦之意识到这可能逞一时之快,而最终会招致杀身之祸,前景相当严重。

寇谦之不仅想到崔浩的未来灾难,也想到了他自己的现状,他以太武帝名义修建“静轮天宫”因“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狗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功役万计,终年不成”,而招致皇太子一帮人的非议;“寇谦之想以无止境的时间,办不可能办到的事,费损财力,疲劳百姓,恐怕不太合适吧?”太武帝也认为无不有理,寇谦之很清楚这个内情。他还意识到他所招收的新老弟子,入京城之后,个个贪图享受,无所长进,自己己年过八十,道教后继无人,静轮天宫,己历时十八年,而竣工无期,这使得寇谦之己力不从心了。他是否感到大限将至,有一天他对弟子们说:“当我寇谦之在世之日,你们可以求得荣华富贵,一旦我去世,这静轮天宫真难修成呵!”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寇谦之预言不久的夜里,在尚未完工的静轮天宫里悄悄仙去了,享年八十三岁。两年后,崔浩奉命纂修国史,太子晃为报“天佛”一箭之仇,先表面赞同他秉笔直书;国史修成后,又借口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将其诛杀,并尽戮其族。崔浩之死,正被寇谦之在预言言中。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迫于压力,太武帝下令拆除静轮天宫。太平真君十二年,太武帝突然终止“真君”年号,改元“正平”。十个月后,太武帝被近侍杀死。因太子晃早死,由皇太孙F即位,是为文成帝。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立即宣布解除废佛令,恢复佛教。寇谦之死后,他的弟子中却没有一个成名的!尽管天师道仍在活动着。

此后,北魏的新皇帝登基,照祖宗旧例,亲登道坛,接受符。北魏孝文帝元宏元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将道坛由城南迁至南郊,定员由一百二十人减至九十人。孝文帝迁至洛阳后,一照旧例,在洛阳城南新建道场,定员为一百零六人。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孝静帝元善见由洛阳迁都邺城,建立东魏,在邺城南建立道场,定员仍为一百零六人。东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高澄把持朝政,奏请取消道坛。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六年(公元555年),道佛论争,道教失败。文宣帝下令废除道教,于是齐境无道士,寇谦之的新天师道教团,至此便烟消云散。

主要成就 思想

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观念,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并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持戒修行。

他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亦为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后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公元448年,寇谦之卒,年八十四,葬以道士之礼。

著述

著作有托太上老君降授的《云中音诵新科之戒》,该书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关于道教经韵音乐最早的文字记载,原书已佚失,即《云中音诵新科之戒》的残本。近人汤用彤先生等则认为,现存《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太上经戒》《三洞法服科戒文》《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女鬼青律》等书,亦为《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中的内容。一般认为《正统道藏》所收《老君音诵戒经》一卷,是后人对原书二十卷的节抄。

另有托名老子玄孙李谱文降授的《录图真经》。

改革

北魏寇谦之修道嵩山三十年,为适应历史潮流,对天师道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使道教摆脱了原始宗教的粗陋浅薄的风貌,从而得到北魏朝廷的承认,从民间进入殿堂,寇谦之成为一代宗师。此后,道教不断得到历代道教大师的丰富、发展,完善了道教的思想体系和斋醮仪式,使道教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寇谦之对天师道的改革“专以礼度为首”,也就是符合儒家的礼的规范。主要作出了这些改革:

1 除去三张伪法 。坚决反对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

2 废除以前天师道征收租米钱税的制度。

3 加强戒律,整顿组织,废除了原来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职的做法,废除天师道一些教职的世袭制度,要求“唯是 举”,并废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

4 修订戒律、科仪,并且撰写《老君音诵诫经》20卷,用忠孝等儒家思想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

经过他改革后的天师道为了和以前的相区别,被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

轶事典故 天师之位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据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 除去三张伪法 (三张指张陵、张衡与张鲁),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寇谦之亦依之对道教进行清整。

北天师道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他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与金丹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次年(公元424)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帝赐于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

太平真君

太延(公元435-440年)末,太武帝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后帝又亲至道坛受,成为道士皇帝,并封寇谦之为国师。北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人物评价 心诚修道

寇谦之(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后徙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其父修之,苻坚东莱太守;兄寇赞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用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旗帜,统治阶级对它怀有戒心,也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机,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诡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其服气导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天师道教

泰常八年(423),又称太上老君玄孙李谱文临嵩岳,再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及劾召鬼神与金丹诸秘法,命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领“人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最初,太武帝对谦之献书之举漠然处之,“令谦之止于张之所,供其食物”。左光禄大夫崔浩以其“辞旨深妙”上疏盛赞。

繁盛顶点

“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翌年,于平城南立天师道场,重坛五层,尊其新经之制,集道士一百二十人,每日祈祷六次。太延六年(440),寇谦之声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帝遂改元为太平真君。又二年,亲至道坛受,封寇谦之为国师。至此,天师道乃大盛。终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后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如魏之旧。太平真君九年(365)寇谦之逝世,享年83岁。

好道发展

寇谦之夙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年时曾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随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后出山入世,整理改革已不大合时宜的天师道旧制度及科范礼仪、道官教义等,后世道教斋仪奠定了基础。世称寇天师。

道教正一派一至六十二代天师

历代天师简介

第一代天师:

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约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七岁即学道。因创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称其为“张道陵”,尊奉为“张天师”。

张陵博通“五经”, 24岁时以直言极谏科被录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26岁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但他向来喜好黄老清静养生之道,立志修炼形轻举,隐于北邙山、龙虎山等处。后来听说蜀人比较纯厚,容易教化,并且名山较多,于是在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诏张道陵:“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啊!于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汉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

历代皇室对张陵天师宠爱有加。唐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诏后汉天师张道陵册赠太师;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师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绍宁时加号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进封真君,玉册文维;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第二代天师:

嗣师张衡 字灵真,生年不详、卒于179年。年少即博学,隐居多年,不愿为官,精修道法,很少与外界往来,名声显重于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黄门侍郎,他不应召,继承张陵遗志,后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传印剑给子鲁,而后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师:

系师张鲁 字公祺,生年不详、卒于二一六年。他的事迹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刘焉拜为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取汉中,得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三十余年。后迫于曹操的威逼,为使汉中百姓免于涂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赏赐有加,让他率家眷、信徒迁往中原,拜他为镇南将军,并封为阆中侯。道门中人称他为“系师”。

第四代天师:

张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汉末至西晋。曹魏皇帝曾封他为都亭侯,张盛没有接受,后来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等自汉中来到龙虎山建茅屋而隐。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赐号为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天师:

张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详。年少就学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术,端坐于家中,能察知数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岁升天而化,羽化时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灵芝百木,有时能看见白鹤往来,很是神奇。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天师:

张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详。博通儒书,擅长治鬼降魔之术,以符箓传度世人。皇帝数次征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阳湖。居在龙虎山时多有神异之迹,活到一百余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天师:

张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详。年幼时曾问“道是何物?”他见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时,他父亲想让他读儒书,他回答道:祖上的书不读,读其他书有什么用?张回善辟谷导引之术,能日行数百里,后隐入青城山,不知所终。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第八代天师:

张迥 字彦起,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朝齐高帝年间。极富天赋,年幼时即得道。他丰姿俊美,德量天成,严格尊奉六时香火,一生不怠。善于治病驱邪,都能应验,世人对他十分敬仰。年九十岁而解化升天,当日满屋飘异香,经月不散。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第九代天师:

张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详。熟读经史子集,能过目不忘。擅长道门符箓法术,显贵于当时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于九十二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天师:

张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朝年间。年少时曾读儒书,官至洛阳都尉。后弃官回到龙虎山潜心向道,常行服食炼养之术,能吐丹于手掌之中。后从学者数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广传道法。岁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妙太虚真君。

第十一代天师:

张通玄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四时不出。有一年发生瘟疫流行病,只见他把木标放置水中,过往的人饮水后即可治好病疫。人们用钱财帛物感谢他,都坚决不接受。岁九十七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应冲和真君。

第十二代天师:

张恒字德润,生卒年不详。对经史能过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问其治国安民之道。他回答:能无为则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长变幻之术,岁九十八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天师:

张光字德昭,生卒年不详。一生立志于修道,曾于次子(名梧字君明)居山中石室长达三十余年。后还家传授经箓,擅长辟谷术。岁一百0四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第十四代天师:

张慈正字子明,生卒年不详。天资聪颖,擅长易道,一生乐善好施,接济贫穷。曾隐于山中修道多年。承袭天师位后,只有每年的三元日才出山传授经箓,朝廷屡次想召他为官,都被推掉。活于世间一百余岁而羽化,化时人们听见来自天界迎接他的仙乐之声。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第十五代天师:

张高字士龙,生卒年不详。气宇轩昂,生性豁达,好饮酒并且能饮一升而不醉。后唐玄宗召见他,命他在京师设坛传箓,一日酒后把天师印遗忘在长安酒家,有一个少年尽全力想拿走此印,但都不能动弹,第二天天师返回,笑而取走天师之印。玄宗赐他金帛,免租税,册封汉祖天师号。唐肃宗时曾赐香币建醮、赐张天师像于山中。唐德宗时降赐供养,供养金镀银香、炉香,及黄金器物。活到九十三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崇德玄占真君。

第十六代天师:

张应韶字治凤,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后坐化于龙须井上,年约九十余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第十七代天师:

张颐 字仲孚,生卒年不详。先任贵水尉,后弃官携妻儿归隐山中。为人至孝,强调先行忠孝之道,而后成就仙道。后无疾而化,年八十七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第十八代天师:

张士元 字仲良,生卒年不详。少时博习群书。居在上清乡应天山四十余年,当时山中多老虎,人们不敢拜见他。他只是三元日时才下山传箓,每当大风大两时,人们就看见他乘坐黑虎往来于众山峰之间。应天山至今还保留他的众多遗迹,今山南有丹合,山北有绪经石,黑龙井、碧莲池等。年九十二岁而化于家中。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第十九代天师:

张修 字德其,生卒年不详。生性淳朴、节俭,曾携妻儿耕作于野外,很少与人交往。擅长符法治病,无不应验。弟子赠送他的礼物,都散布给贫穷之家。后端坐家中而化,享年八十五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朗化昭庆真君。

第二十代天师:

张谌(chen) 字子坚,生卒年不详。少时即博学,为当时大儒,善于草隶书,精通道法,擅长辟谷之术。唐武宗与唐懿宗时曾赐其封号。后还龙虎山中,一天大醉而化,岁一百余。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洞其守德真君。

第二十一代天师:

张秉一 字温甫,生卒年不详。其母于梦中见一神人脚履金色巨龟下降,后来感到有妊,十五月后才产下他。据说他目光如电,能于夜间看见东西,常背剑行走于山中,斩妖除魔。曾积累千金,每遇旱涝之年,就用千金买谷,救济百姓。岁九十二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紫极昭占真君。

第二十二代天师:

张善 字元长,生卒年不详。少时就不沾荤,年纪稍长即学道,游遍名山大川,三十余年后才回到龙虎山,后就足不出户,岁八十七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第二十三代天师:

张季文 字仲哇,生卒年不详。擅长符箓,五代时,受其经箓的人甚多,人们用铁环券把他所受的符箓包起来,以免他受到破坏。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第二十四代天师:

张正随字宝神,生卒年不详。生性淡薄高雅,为人爽直淳朴。家中并不富裕,但却乐善好施。后真宗皇帝召见他,并专门为他建授箓院,并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赐号真静先生。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度教妙济真君。

第二十五代天师:

张乾曜 字元光,生卒年不详。生性静默寡言,立志内修。后仁宗听说他有道,于天圣八年(公元一0三0年)五月召见他并问其养生治民之事。答道:朴行以简易,则天下和谐。宋仁宗厚奖他,赐号澄素先生,岁八十五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玄普济湛寂真君。

第二十六代天师:

张嗣宗 字荣祖,生卒年不详。一出生左手就有印文,袭教后,以神异而著称,后仁宗召见他,请求为国祛灾避祸,祈祷有应。曾奉敕迁上清观于山的南面,擅长吐纳之法,岁七十八时面貌仍如童颜,赐号虚白先生。岁八十一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普化妙梧真君。

第二十七代天师:

张象中 字拱震,生卒年不详。出生后三个月能走路,五个月后就能说话,少时聪颖非常,博通经史,尤精道术。十三岁时受宋仁宗召见,并赐坐应答,宋仁宗对其非常满意,特赏赐其紫衣。后归隐圣井山,得道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第二十八代天师:

张敦复 字延之,生卒年不详。学识甚佳,声如洪钟,当时名流多敬景仰他。后奉圣命为宋神宗设蘸于内殿,并被赐号葆光先生。岁五十三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极无为演道真君。

第二十九代天师:

张景端 字子仁,生卒年不详。性情恬淡,绝各种嗜欲,笃志于玄学。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一一0八年)赠葆真先生,岁五十二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极清虚慈妙真君。

第三十代天师:

张继先 字嘉闻,号条然子,赐号虚靖先生。公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广。五岁之前尚不能说话,五岁时,某日听到鸡鸣声,忽然笑而赋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九岁便嗣教。后徽宗皇帝四次召其入宫问其道法异同和外丹黄白之事,他劝皇上不要沉湎于外丹黄白之术,应以修德治国为重。继先天师一生著述颇丰,如《心说》、《大道歌》、《虚空歌》备受后人称颂。继先天师是当时的大儒,曾被赐封为虚靖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虚靖弘梧妙道真君。

第三十一代天师:

张时修 字朝英,生卒年不详。平素学习儒术,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于是恬然隐退,一心向道。而六十一岁而化于龙虎山故居。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第三十二代天师:

张守真字遵一,生卒年不详。其母曾于梦中食仙人所赠之果,并告其母说生子当主阳平治都功印。一生纯素守静,恬淡寡欲。宋高宗召他进京设蘸,神灵有异应。后对弟子说:我与神人有青城之约,说完而化。在位三十六年,宋孝宗时赐授正应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第三十三代天师:

张景渊 字德莹,生卒年不详。宋乾道年间随父入朝面见皇上,宋孝宗对他非常优待,以御笔更改其名改名为景渊。天师生得仪冠轩伟,眉宇间透出仙风道骨之相,颇有正一道派之风格。袭教后,受其 符箓者较多,并多有灵验。皇子魏王镇守浙江,生得重病,召其为魏王治病,景渊以咒水治之而使其病全愈,众人更加景仰他了。一天召弟子说:我的仙期到了,于是无疾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太素冲道其君。

第三十四代天师:

张庆先 字绍祖,生年不详,卒于一二0九年。庆先天姿闲雅,生性静默,神异焕发,道俗宗响,人们均认为他是真正的正一先生之后裔。于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一二0一年)承袭三十四代天师之位。袭教后常以真纯自守,以俭素持家,慈仁待人,一衣食赠贫寒之士。至宋嘉定二年(公元一二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有道人来拜见他,结束后便告众弟子说:我与此道人有约,于七日后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第三十五代天师:

张可大 字子贤,生于一二一七年,卒于一二六二年。可大十三时,承教三十五代之位,他丰神秀异,性识不凡,四方前来请求参受他的法箓的人数达到万人,数次被皇帝征召入京师。后数次设蘸求退海潮、祈天降雨、禳退蝗虫、保卫边疆等事。后人尊称为观妙先生。于宋景定四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以印、剑付次子宗演,到四月初十日羽化,年四十六岁,在位三十三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第三十六代天师:

张宗演 字世传号简齐,生于一二四四年,卒于一二九二年。十九岁时袭天师之位。性格恬静,少时聪颖。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即召见他,对他礼待有加,特赐他玉芙蓉冠,织金无缝服,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先后为皇室设蘸祈福。元世祖曾命他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并对众大臣说:朝代更换了不知多少代,可是祖天师的剑印一脉相传,从未间断,可见天师之家具有神明相佑护啊!宗演天师岁四十八而羽化,在位二十九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第三十七代天师:

张与棣 字国华号希征子,生年不详,卒于一二九四年。少时渊默寡言,洞明三教,擅长诗文,对儒释道都有体悟。袭天师之位后,即受皇帝召见。元成宗登基后,召他在醮于圆殿和长春宫,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不久坐化京师崇真宫。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体玄弘道广教真人。

第三十八代天师:

张与材 字国梁号广微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一六年。生性仁厚,善于赋诗作文作画,尤其擅长大字草书,至今在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尚留有他书写的“天下祖庭”碑。后于至元三十一年加授正一教主,领三山符箓道教。元武宗即位,召见他,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后归于龙虎山,在位十二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

第三十九代天师:

张嗣成 字次望号太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四四年。于元延枯四年(公元一三一七年)袭天师之位。元仁宗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元至治年初元英宗再次召见他,见皇上于明仁殿,当时京城干旱,诏祷雨崇其宫大应,秋苦雨祷而下,冬天的雪即下,皇上大悦

第四十代天师:

张嗣德 号太乙,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五二年。生性宽厚爱人,善于诗文书画。元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嗣教,后九年后天下发生兵乱,嗣德天师命弟子招募兵丁保护乡人,邻村的乱之兵秋毫不敢犯乱乡民。曾授封为太乙明教广玄体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在位九年,后微疾而化。

四十一代天师:

张正言 字东华,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五九年。相貌神清,沉静寡言。袭天师之位,当时正是红巾军起义、多事之秋、时势维艰之时,与中央的联系极为不便。后元顺帝通过浙江行身间接派使节封赐其为“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在位八年,后微疾而化。

第四十二代天师:

张正常字仲纪号冲虚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七八年。少时聪颖宽厚,雅好老庄,有志于仙道秘法。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七年),授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总领江南道派事务,赐以银印,视正二品,免龙虎山各种租赋徭役,特设玄幕之职。明太祖洪武二年朝廷拨款修葺龙虎山天师府第。正常天师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羽化,明太祖亲自拟制祭文,并派使臣前往龙虎山致哀。

第四十三代天师:

张宇初字子旋别号耆山,生于公元一三四0年,卒于公元一四一0年。幼时聪颖,少年老成,学识渊博。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嗣教,授以“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的称号,总领道教诸派事务,后多次受到朝廷召见。宇初天师博学诸子,遗世著作主要有:《岘泉集》十二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文》四卷等诗书文论多篇,为世人所尊重。明永乐八年,宇初天师羽化。

第四十四代天师:

张宇清 字彦玑 别号西壁。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四二七年。少时极富天赋,七岁即能作诗,后广泛猎于秘要、儒经、子史诸学,有《西壁文集》流传于世。于明永乐八年嗣教,当年即受皇上征召入朝,并于朝天宫设立斋蘸,皇上赐他以冠服圭佩等物,被册封为“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十六年,于明宣宗宣德八年羽化。

第四十五代天师:

张懋丞 字文开号九阳。生于公元一三八七年,卒于公元一四四四年。为人恬淡雅静,不为名物束缚。四岁时即学禹步,天上渐有隐隐雷声响应。后多次被朝廷召见,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四十八年,岁五十七而羽化。

第四十六代天师:

张元吉 字孟阳号太和。生于公元一四三五年,卒年不详。自幼明敏绝人,尤喜好诗词。年方十一岁就受到皇帝召见入宫。明成化三年加封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其问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皇上在大善殿召见他,赐给正一嗣教大真人府金印,又赐玉印各一颗,御书大真人府四字,在位六年后端坐而化,享年三十七岁。

第四十七代天师:

张元庆 字天锡 别号贞一又号七一丈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五0九年。生时有异征,博学能文,擅长诗书。赐封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务。明弘治十一年冬,皇上命其祈雪于朝天官,明日下大雪。众人敬仰他。在位二十六年,无疾而化,于江西金鸡县长生观。

第四十八代天师:

张彦硕 字士瞻号湛然,生于公元一四九0年,卒于公元一五五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赐封为正一嗣教怀玄抱其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明嘉靖二十九年岁六十一而化。

第四十九代天师:

张永绪 字允承号三阳,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五六五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赐授正一嗣教守玄养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明嘉靖四十八年设保国安民大蘸于朝天宫,赐以蟒衣玉带等物。在位十六年,无疾而化。

第五十代天师:

张国祥 字文征号心湛,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一一年。生时即有异容,气质不凡。明万历三十九年被赐封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门元宏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并赐“元坛印”,赠太子少保,命其编撰《万历续道藏》,为保存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做了重大贡献。在位三十四年,无疾而化,葬于江西金鸡县明阳桥。

第五十一代天师:

张显祖 字九功。生卒年不详。赋性仁慈,好礼仪,习谦和,喜读书,擅长精进不懈。明熹宗天傲六年,承教天师之位。明思宗崇祯九年当时饥荒,散粟济灾,受施不少。当时年八十一岁,朝廷赐封正一嗣教光阳祖范冲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加封太子少保,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其为光禄大夫。岁八十一无疾而化。

第五十二代天师:

张应京 字韶震。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五一年。明思宗崇祯九年承教天师之位。当时皇子有病,命应京祈祷,没几日皇子病就好了。清顺治帝命应京天师续理道教事务,仍赐以一品官秩。后于扬州琼花观羽化。清康熙四十二年赐封他“光禄大夫”之号。

第五十三代天师:

张洪任 字漠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六七年。少时即好学精通秘岌。清顺治八年承教天师之位,后被召请入宫。清康熙六年朝廷赐以光禄大夫,在位十六年。岁四十三微疾而化。

五十四代天师:

张继宗 字善迷。生于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公元一七一五年。十四岁承教天师之位,后入朝面见皇上,清康熙赠以“大上清宫”的匾额。在位三十五年,岁四十八羽化于扬州琼花观。

第五十五代天师:

张锡麟 字仁祉,号龙虎主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七二七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承教天师之位,召见畅春园,赐庭宴,并赐香扇锻足,清雍正皇帝授光禄大夫,在位十二年后羽化。

第五十六代天师:

张遇隆 字辅天 号灵谷,生卒年不详。生得英俊挺拔。穷究道门秘法和儒家经典,勤恳不懈。后改为正五品,悠然于山林,不知何时羽化。

第五十七代天师:

张存义,字方言,号宜亭。生于公元一七一二年,卒于公元一七七九年。资质聪敏,十五岁承教天师之位,赐秩正三品,在位十三年,岁二十八而化。

第五十八代天师:

张起隆 字绍武 号锦崖又号体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七九八年。相貌魁岸,性格沉着多智,能文善诗词,与四方名士交游。一生多受皇帝赏赐。在位十九年而化。

第五十九代天师:

张钰字佩相,号琢亭,,生卒年不详。风度端凝,善言辞,性格直率无伪,敦厚待人。每遇旱捞时,就为民祈祷。清德宗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后无疾而化。

第六十代天师:

张培源 字育成,号养泉。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八五九年。清道光九年承教天师之位。善用铁符治病。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在位三十年,无疾而化。

第六十一代天师:

张仁晸,字炳祥,号清岩。生卒年不详。生性冲和,研精秘典,以孝闻名。清同治年间承教天师之位,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岁六十三无疾而化。

第六十二代天师:

张元旭字晓初。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九二四年。精通道法、擅长文章。光绪三十年嗣位,曾补述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师传,在位二十一年,无疾而化。

第六十三代天师:

张恩溥,字鹤琴、号瑞龄。生于公元一九0四年,卒于公元一九六九年

张道陵纪念馆的天师故里

天师张道陵是一位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人物,每当说起我国的正宗本土宗教——道教,就自然联想到道教始祖张道陵,关于他的故事,每个人都能说上许多,各类史书也多有记载,如常见者有《辞海》(P1087):“张道陵(34-156年),原名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辞源》(P0569):“张道陵,原名陵,东汉沛国丰人,天师道的创始者,曾为江州令,顺帝时客居蜀,学道鹤鸣山中,作道书二十四篇,并以符水咒法治病。”《中国人名大辞典》(P963):“张道陵,后汉沛国人,良裔。永平时拜江州令,弃官隐洛阳北邙山。章(帝)、和(帝)间累召不就,杖策游龙虎山。修炼道成,入蜀以符水禁咒之法愚民。从学者出米五斗,时称五斗米道,其徒称道陵为天师。后世所称张天师,即其后裔。”《太平御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人也。”《汉天师家传》:“真人讳道陵,字辅汉,姓张氏,丰邑人。”明·隆庆《丰县志·宦业》:“张鲁,字公祺,祖父(张道陵)客蜀学道,鲁继之,自号师君。”清·光绪《丰县志·仙释》:“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张良)八世孙……”,此外尚有《历代神仙通鉴》、《神仙世界》、《列仙传》、《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如此诸类,仅已表明张道陵为东汉沛国丰人,但更进一步的家乡居住、生活趣闻等则鲜为人知,亦无人能够记述清楚,多是人云亦云,为浙江天目山生人、江西贵溪人或四川汉中人等。事实上,张道陵乃江苏省丰县宋楼镇费楼村人,现有诸多物事足以表证。在此分别释论如下: 张氏家族在我国分布极广,人口众多,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一九九四年之统计,张氏人众排在大姓中之第三位。张道陵一族按其《古滕张氏族谱》及清·光绪《丰县志·张道陵传》记载:“张道陵,字辅汉,子房(张良)八世孙。”由此可见,张道陵一族出自姬姓。据《张良传》介绍:张良原为姬公子,其祖父、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之后,张良尚年少未仕,便倾其家财结交刺客,图谋为韩国报仇复辟。当秦始皇东巡时,他雇用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因误掷中副车而未果,遂逃匿于下邳,改姓名为张良,隐居避祸。秦末农民起义后,归随刘邦平楚灭秦。西汉问鼎之后,朝政日趋稳固,外患摒除,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诸多王臣被诛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势态日益彰显,能够洞察玄机的张良便退出朝政,远走他乡,隐居于微山湖畔修身养性,死后葬于微山湖中的微山岛上,现有留侯墓可证,其后世子孙便在滕州、兖州一带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西汉末年,王莽篡朝后,各地农民起义,纷纷而立。山东琅琊(今山东诸城)人樊崇于新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在莒县率领起义,攻城掠地,大破莽军,发展成十几万人的“赤眉军”,再次掀起天下大乱。张氏族众为逃避战乱,便有部分宗支举家迁徙,移居他乡。据宋楼镇《张氏族谱》记载,张道陵之祖父张刚就是在此时迁居丰城西南阿房村(今宋楼镇费楼村)落户的。张刚卒后,其坟地就选在村东五百米处,现为村民张新楼耕种。其坟虽没,但坟基犹存,地面高出周围许多,潮润经年,虽大旱之季湿润不减,百姓称之为“神地”。当地至今仍留传着“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故事。 张道陵生于何处,历来说法有二:一说出生于浙江天目山;一说出生于丰县本土。《神仙世界》中仓阳卿(非丰县籍人)撰文:“相传道陵是汉初留侯张良之九世孙(或谓八世孙)。其父张翳,字大顺,曾携妻林氏旅居于天目山。有一天,林氏梦见一位神仙从北斗魁星飞降面前,给了她一束蘅薇香草,并告诉她:“我原先住在方山,现在遵奉上帝之命降到你家”。林氏因此怀了孕,后来回到沛(国),生下了张道陵。道陵呱呱坠地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光如日月,香草幽芬,几日不散。”此种说法虽牵强,但却说明是回到丰县祖居所生道陵。

事实上,张道陵是在丰县本土出生,为汉留侯张良之八世孙。张道陵一家由祖父张刚从滕州携妻、子张翳迁来丰县,定居于丰县城西南廿余里邀帝城帝的阿房村(今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当时,此处是一个十分繁华的所在。邀帝城是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十月,刘邦亲率大军平叛淮南王英布后,荣归故里省亲。在沛城“歌大风”之后,西去咸阳,临出丰境时,丰县父老再次邀请刘邦驻驾休息,“张帷帐,献牛酒,畅饮三日。”刘邦对父老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去后,父老为荣其事,在歇驾处兴建“邀帝城”,城中建有“邀帝寺”,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庙会,平时为集市,生意兴隆,街市繁华,是当时丰、砀两县之间之政治、经济中心。阿房村紧傍邀帝城,是一个历史名村。其原名为“盘冢村”,是商朝贤王盘庚之墓地,人们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后世人便依墓而居,起名为“盘冢村”。至汉,人们认为此村紧傍邀帝城,犹如秦阿房宫紧傍汉都咸阳一样,故又更名为“阿房村”。

张刚父子在此定居后,勤耕为本,间市于邀帝城中,经十余年之苦心经营,家道已颇为殷实。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张翳生下一子,全家欣喜,乐不可支,为此子取名陵,字辅汉,以缅怀先祖张良辅汉之心。张陵实是来丰后的第一代张氏之裔。张刚父子对此子爱护有加,悉心教养。张陵生性聪敏,悟性极佳,七岁便能通悟老子之《道德经》,对老子的哲学思想印象极深。同时,对天文地理、经书谶纬皆窥其奥,一点即通,举一反三。建武中元(公元56年)四月,光武帝东巡回京,大赦天下,举贤良方正,张陵被荐入太学学习,明帝永平年间任江州令。他在职期间,尽力于朝政,拯民于水火。然此时朝纲不振,恶人专权,他受奸人所陷被免职调京。残酷现实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寄身于官场拯救不了劳苦大众,只有学成道术,治病救命,才能实实在在的为百姓做些好事。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和朝廷的征用,毅然另寻出路,弃官修道。

他起初来往于吴越之间,知道江南多名山秀水,是修行参悟之好去所,曾随真人魏伯阳(东汉著名的丹术家,自号云牙子,浙江上虞人)入阳羡山中修炼长生之道,今江苏宜兴(古称阳羡)张公洞之来历即出于此。后又到浙江天目山中设坛讲道,周围数十里声名远播。出浙江沿淮河、黄河、洛水四处游历,在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功效大进,已能心意合一,洞察五腹。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和帝刘启欲任命其为太傅,三次征召均不接受,收江州人王长为徒,先后在桐柏太平山、贵溪云锦山修炼九天神丹。范阳赵升千里寻师,在云锦山拜师学艺。在王长、赵升之协助下,终将九天神丹炼成。自神丹炼成后,云锦山上时有龙虎之形出现,故人们将云锦山改称为“龙虎山”。现该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境西南,成为当地名胜。该山东南八里许有一山村,名为“上清镇”,便是张道陵后裔的世居之所。

此时,年届花甲的张道陵神气倍增,身体益壮,登山越水如履平地,四处云游,施艺救民。后在河南嵩山石室之中寻得《三皇内经》、《黄帝九鼎经》、《太清丹经》等秘籍符录,道业大进,已出神入化。闻知巴蜀之地沴气为灾,随带二徒急急赶去,解民困苦。至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张陵著成《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在鹤鸣山(今四州省崇庆县境内)中正式倡立道教,奉老子为道教之祖,称为“太上老君”;张陵自任教祖,授徒以《老子五千字文》、《正一经》、《太平洞极经》等经典著作,兼习修身养性之术,凡入教者须交五斗米为本,故人称“五斗米教”,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张衡、孙张鲁都继续发展道教事业,并在汉末的政治活动中产生过重要作用。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正月初七日,张陵携妻雍氏(后妻,对张陵得道帮助颇大。原配为孙氏)及二徒白日升天,时年123岁。

因此,清·光绪《丰县志·仙释》载:季春煦(明代丰县人,著有《丰邑古今考》)曰:《列仙传》诸书皆云道陵丰人,但未详其出处之实。及考元和刺史李正卿著《天师圣德碑》云:张天师以东汉汉安三年(即建康元年,公元144年)自沛丰游蜀,则天师为丰人也。又载:“或谓道陵生于天目山者,非也,盖天目山乃修炼处”。由此可见,张道陵是出生在丰县宋楼镇之费楼村。 张道陵仙去已一千八百多年了,但他的轶闻传说和点点遗迹,仍被家乡父老广为传颂和妥为看管。

(一)“药盒子”的形成表明了张道陵的生地所在

“药盒子”是地名而非物名。其位于丰县宋楼镇费楼村的庄前,是一个典型的毫无规则的大土坑,土坑的形成有个典故:天师张道陵祖居于费楼村,自幼在此读书学习,修身参道。外出游历后,在四川鹤鸣山中得道成仙,成为世人供奉的神仙,因而与他相关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带有仙气的圣物。张道陵成仙之后,家乡人凡患病有疾者,便到他的旧居前撮把土,带回去煎水服用,以为能治百病。在张道陵生活的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于封建迷信的人们是非常笃信的。加之当时医疗水准落后,百姓缺医少药,有病乱投医,无力投医者则取把神土或求把香灰之类冲剂当药,笃信“神水”能治病。张道陵也正是靠着“仙丹”、“圣水”、“神符”之类施法传道,扩大其影响。由于阿房村紧靠邀帝城、牛王庙,每年的庙会和集市使这一消息越传越远,方圆百里的人都到这里来“讨药方”、取“神土”,人们把这里说成是“药盒子”。久而久之,便被挖成了大坑,古黄河虽将这里几度淹没,但屡淹屡挖,至今这里仍是一个凹坑。事实表明,历代口碑相传这里是张道陵之故里是确有根据的。

从地名学的科学角度论断,“药盒子”一名的形成也有它的科学依据。地名学认为:就具体的地名来说,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性的地方给予的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地名,只有那些对人们有一定影响,且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可辨形态、方位特征的地方,才有可能被授予名称。地名除具有语言性、地理性、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等特性外,更重要的还具有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共同创造,虽然地名形成的初期往往是由少数人提出的,但当它为社会所公认,即约定俗时,它就具有了交流性和惯用性。从语言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人们为了给地理实体起个更为通俗、明确而又形象的名称,往往是不谋而合地采用一些能够突出说明地理实体形状、色彩、寓意以及其它特征的字眼,极易记忆和传送。“药盒子”之名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反之,亦印证了张道陵故居之所在。

(二)从“张老汉巧占天门穴”的传说,看张道陵家乡故居

丰县城西南二十里的苗城集,有位姓苗的风水先生。一日,他对三个儿子说:“我看了一辈子风水,唯独发现香油湖畔柳荫下的低洼处是一块风水宝地, 那是一个天门穴,若能占住,其后代必出高人。现今我年老多病,且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人世矣!我死后,尔等于夜间无人时,将尸体推到那里,念“天门开,地门开,苗老先生走进来”的口诀,定会出现一所茅舍,你们把我放进去即可。”

是日八月十五,苗老先生死去,三个儿子商议认为,香油湖离此较远,抬着尸体去那里也不容易,万一不准,还不是白跑一趟?不如先去看看再定。于是老大和老二两人来到香油湖前,借着月光在柳荫下找到低洼处,按诀念道:“天门开,地门开,苗老先生走进来。”果真现出一所茅舍,两人大喜,急忙返家去推老人的尸体。

当时,香油湖南岸的阿房村(今费楼村)有位张老汉,因事去了苗城集,天色很晚才返回。当经过香油湖时,突然觉得口渴难忍,欲饮湖中之水解渴。走到湖前时,突然发现柳荫下有所茅舍,内有灯光。他想:既然屋内有灯光,必定有人家,不如进去找些茶水。于是走到茅舍前,见房门大开,却不见有人,室内放着桌椅、茶壶、茶杯等物。于是入内,倒了茶水喝将起来。此时,茅舍突然坍塌,随之沉入地下,隆起一座大坟。

苗家兄弟匆忙将父亲尸体抬到后,却不见了原来的茅舍,眼前是一座新起的大坟,非常愕然。再念诀语,茅舍亦不出现。无奈,只好在柳荫下另择一地,掘一墓穴将其父尸掩埋。

那位巧占“天门穴”的张老汉就是张道陵之祖父张刚。他巧占了天门穴,成就张陵、张衡、张鲁等后世子孙,创立了道教,成为历代之“天师”。苗家掘墓时因偏离了主穴,直到宋代才出了一个叫苗广羲的军师。

这段神奇的故事,无需追究其可信度多少,但能够在这一带形成并流传千余年,就足以表明张道陵祖孙世居于此,这里就是他的故里。

(三)从“镇妖符”的回丰,看张道陵与丰县的渊源

“镇妖符”是民间传说张天师降妖捉怪的法宝之一,画道神符赐予百姓,就可以驱妖避邪,祛病救灾,甚至历代史书对此类行为曾广为记载。清·《丰县志》中转载了一段关于张道陵祖孙的神话,(张)陵孙(张)鲁云:陵以诸品秘录、斩邪二剑、玉册、玉印授予(张)衡,衡复授鲁,为汉中太守。曹操攻之,鲁以手板画地,即成巨河,怒涛汹涌,兵不能济。其将复统水军至,鲁又以手板画河中,则出一峰,高千余丈,兵不能进。又云:蜀先祖(刘备)攻鲁,鲁脱化归真,隐形仙去。是否可信,再作另考。这里叙说一个真实的事情:

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原阿房村)人杜茂钧,一九四四年在江西上饶任国民党驻军军需库中尉库长,与当地的一些知名人士接触较多。得知后世“张天师”(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即张道陵之后裔,天师之传人常在驻地附近的东岳庙留住,便萌发了想见见天师的渴望,于是托友人以其同村人为由相约,天师欣然答应。

是日,杜茂钧约请了几位好友,备齐酒菜专候天师驾到。未几,天师赴约而至。只见他中等身材,形容清瘦,六十岁左右年纪,飘着长长的花白胡须,二目炯炯有神,头顶绾个发髻,身着道袍,步履稳健,一派仙风道骨。大家见到天师驾至,忙出门迎接,让至上首落座,寒暄数语。正当上菜时,座位上突然不见了天师,在座者面面相觑,惊奇万分,不知天师怎样离去的。

杜茂钧是第一次相请,见天师竟不辞而别,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但对他的悄然而去甚为敬慕。仍托友人相约,天师再次应约而至。上次参加之诸君仍不失时机的前来参加,开宴时天师又突然不见了,大家都非常失望。但这来无影去无踪的现象却令人咋舌,更增添了天师之神奇色彩,谁也揣猜不透他不辞而别之原由。因此,杜茂钧想见天师的愿望已无法实现,决定不再相约。

第二天,杜茂钧一人在家独坐,天师竟自外走来,一进门就说:“今天就你自己在家?”杜忙起身相迎曰:“是的,今天就我一人在家。”“好!好!你与祖师爷是同乡同村的邻居,不必客气,前两次我不辞而别有些失礼了!”“那里那里,你这不是又来了吗?”杜高兴地笑了。

“当时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我们既是同乡,就应该送你一件礼物作纪念,所以就不辞而别地赶了回去,当我返来时你们已经散场。第二次来时,见在场的人太多,有些事情不便交谈,故而再次回避,今天你一人在家再好不过了。”

杜茂钧让天师坐下,说:“你先喝茶,我出去就来。”十分钟后,杜提着酒菜回来,见室内又是空无一人。杜百思不得其解:既是主动上门,为何又不辞而别?他在室内外寻找一遍,踪迹皆无。突然发现桌上的茶杯下压着一物,拿起打开,见是一幅长约1米、宽约0.35米的黄绫,上面书了一些弯弯曲曲的线字符,并印有张天师之印。心想:这可能就是他留给我的纪念物吧!他非常珍惜地叠好收藏起来。后经名人指点,才知道黄绫上弯弯曲曲的字符,乃是张天师的“镇妖符”,可以驱病祛邪,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宝物。

一九四八年,费楼村的杜茂芝因患病,去上海求哥哥帮助。杜茂钧安排他在上海住下,拿出“镇妖符”让他看看,向他诉说了“镇妖符”的来历。并说:“你在上海住几天,先治治病,你走时可把符带回家去。”杜茂芝回丰时,杜茂钧将“镇妖符”交给他带回家去,为村中亲友治病(现在世的目睹者均可作证),后因外借失迷,亦有人说是不愿外露而下落不明。但“镇妖符”由杜茂钧在江西而得,传回丰县之费楼村为人治病确是事实。此符的效力多大暂且不论,因丰县是张道陵之祖籍这段渊源而获得此符,就足以说明历代张天师对丰县及费楼村的感情之深。至今,海内外之张道陵后裔及道家之徒众亦知丰县是祖师爷的祖籍。

综上所述,种种事实表明,道教始祖张道陵之祖籍故居,在今江苏省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如何开发利用这一历史胜迹,宏扬道家之思想文化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故为文以记之。

道家延薪越千年, 教乘宗意广为传;师成一派鼎足势, 祖述莫逾张陵前。

籍甚宏达名四海, 在三之义正人寰;丰享礼祀众仙仰, 邑人荣光议故园。

好了,今天关于“天师起义最强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天师起义最强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