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解答这个以弱胜强阵容搭配什么动词问题集合。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和经验,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和详细的回答,并分享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以促进大家的学习和思考。
胜的拼音 胜的解释 胜是什么意思
1、胜字的拼音是shèng ; 2、 胜字的解释:(名)有机化合物;由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羧基缩合失去水分子形成。也叫肽。
精选部分胜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争胜造句:如果你经常和你的兄弟(姐妹)发生冲突并且争着赢得父母的注意
这就叫做兄弟(姐妹)间的争胜.与你的兄弟(姐妹)发生争执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解释:(在竞赛中)争取优胜。
2、战胜造句:他坚称,伊拉克人民将坚持战斗,必将战胜这些袭击,并将奋起呐喊,展示并宣告他们不会因为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而保持沉默。
解释:在战争或比赛中取得胜利:~顽敌|~乙队◇~困难。
3、得胜造句:有了信心,我们就没有一件不能的事了。只要我们真相信神有保守和得胜的能力,我们就能看见?所说的话语和应许,都是实在的。
解释:取得胜利:旗开~,马到成功。
4、胜利造句:但是,步入2008年,民主党人在这个问题上不一定会赢得压倒共和党人的优势,因为选民并没有给予民主党人那种能推动他们赢得胜利的强烈支持。
解释:(1)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跟‘失败’相对)。(2)工作、事业达到预定的目的:大会~闭幕|生产任务~完成。
5、胜任造句:每个机器人“能够胜任两个半普通工人的工作量”,这样人们就可以无忧无虑地享受无任务,无工作,无忧虑的生活,而不用事事亲历亲为。
解释:能力足以担任:力能~|~愉快。
6、名胜造句:如果您运营的是一个旅游站点,那么您必须让旅游者能够搜索到他们所在的位置附近的名胜,从而帮助他们丰富旅游行程。
解释: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
7、胜券造句:今年一月份,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这样的: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争夺中,希拉里?路德汉姆?克林顿似乎已经胜券在握,她甚至有可能赢得最终的大选。
解释:指胜利的把握:操~。
8、不胜造句:在我准备解决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时,如果进度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失败将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也曾踏上一个类似的悬崖边缘,这种情况不胜枚举。
解释:(1)承担不了;不能忍受:体力~|~其烦(2)表示不能做或做不完(前后重复同一动词):防~防(防不住)|看~看(看不完)。(3)非常;十分(用于感情方面):~感谢|~遗憾。
9、胜负造句:然而,对于像我一样的书呆子来说,就只能看着硅谷最富创新精神的三家企业来争出个胜负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阶段。
解释:胜败:从长远看,战争的~决定于战争的性质。
10、制胜造句:说到底,足球评论员是那个当你支持的球队攻入制胜的关键一球时,与之分享喜悦的人;是那个当你的球队痛失点球出局时,可以与之抱头痛哭的人。
解释:取胜;战胜:出奇~|~敌人。
11、胜地造句:捷克人对西欧人来说,捷克算是东欧一个不错的亮点,但是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布拉格是一座漂亮的城市和旅游胜地吧。
解释: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避暑~。
12、优胜造句:但是,如果公司事前已经拿定了主意,比赛必须决出一位优胜者,公司就会面临风险,最终只能收获一个所谓的“最佳”创意,它在理论上令人叹服,可却无法解决紧迫的现实问题。
解释:成绩优异,胜过别人:~红旗。
13、决胜造句:也许是因为在家乡有那么多观众带来的压力,也许只是一个偶然,但是当李娜感到棘手的时候,斯齐亚沃尼接连拿下两分并将对方逼入决胜局。
解释:决定最后的胜负:~千里之外。
14、好胜造句:第二项研究发现争强好胜的司机是交通阻塞发生的一个诱因,因为他们习惯把车开得很快,紧跟在前一辆车的后面,从而造成频繁的急刹车。
解释:(hàoshèng)处处都想胜过别人。
15、胜利果实造句:反 *** 武装宣布,他们已经控制了利比亚百分之90的地区,只是他们还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果实,逮捕卡扎菲。
解释:斗争胜利所取得的成果(政权、物资等):保卫~。
16、取胜造句:难道他没说过武装的先知总能取胜而,徒手的先知总是失败?,难道他没说过
他写作是为了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证明事物并非人们幻想的那个样子?
解释:取得胜利。
17、胜仗造句:今年8月初,自苏联崩溃以后俄罗斯军队第一次跨过一个国际承认的边界打了一个小胜仗:对手是格鲁吉亚。
解释:打赢了的战役或战斗:打了一个大~。
18、胜迹造句:历史上的繁荣给这座城市留下许多胜迹,其中最令人惊奇的要算大教堂了,它高达528英尺的尖顶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
解释: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古迹:名山~。
19、形胜造句:其上所刻桥联,概括地描述了当地的地理形胜、风土人情、交通水利等。
解释:地势优越:山川~|~之地。
20、不可胜数造句:在1986年,该地区被宣布成为美国的第一座国家风景区,以其高达4,000英尺(1,220米)的峭壁,郁郁葱葱的雨林和不可胜数的瀑布而闻名。
典故: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21、反败为胜造句:在星期三的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民主党的奥巴马把精力集中在外交政策的新方向上,而他的共和党对手麦凯恩则在设法使民调反败为胜。
典故: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22、美不胜收造句:驶往马里兰州会议地点的沿路风景美不胜收,尤其是那种被四周是平整的花园草地、飘扬着美国国旗的现代房屋点缀的田园景象。
典故: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23、克敌制胜造句:这就要求一个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技战术基础和克敌制胜的杀手锏,而且还需要坚韧的意志等心理素质。
典故: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24、事实胜于雄辩造句:富国可以通过事实胜于雄辩的行动来做出第一步比如,可以通过激励中国大规模生产便宜的风力涡轮机,而不是廉价的一次性产品。
典故: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25、战无不胜造句:这场瓦里安惨败发生至今不多不少正好是2000年,当时整个罗马帝国都为之震动甚至陷入了暂时瘫痪,那种所向披靡之、战无不胜之帝国的思维观念难道就是在这里发生了转变?
典故: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6、不胜枚举造句:在我准备解决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时,如果进度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失败将带来可怕的后果,我也曾踏上一个类似的悬崖边缘,这种情况不胜枚举。
典故:胜:尽;枚:个。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
27、防不胜防造句:更为明显的问题是: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对于大批的恐怖主义分子我们始终是防不胜防的,并且我们其中一些人士已被告知要对此警惕好几年了。
典故: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28、引人入胜造句:说到《灭绝边缘的大象》一书所有的缺点,虽说它涉及到的主题鲜为人知、引人入胜,但是发现书中缺少事实依据,充斥着主观意见,这令人失望至极。
典故: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29、常胜将军造句:他们信任球队策略并且相信像韦恩。鲁尼和史蒂夫。杰拉德这样的常胜将军在要求提升时能给球队带来一些压力下的惊喜。
典故: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30、大获全胜造句:政治学家认为,参议院的大获全胜,部分得归结于其赢得了BJP主要支持者印度中上层阶级手中的选票,这些人一度被BJP印度教主义政治所拉拢。
典故: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31、略胜一筹造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由单亲母亲通过人工受精生育的孩子,他们都受到了较好的教育,并且比跟父母双亲一起生活的孩子要略胜一筹。
典故: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32、人定胜天造句:今天我们做很多,比如说三峡,比如说南水北调他也是一种带有政治幻想的,实际上未必大自然未必就会或者说整个社会就会按你想的,就是“人定胜天”这样的想法可以解决。
典故: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33、不胜其烦造句:若监管当局对前19大银行进行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
资金严重短缺
盖特纳或许很快就得拜访对一次次救援不胜其烦的国会.
典故: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34、稳操胜券造句:该选举结果让卡尔扎伊突破了50%的关口,可以确保他稳操胜券,无需进行最后一轮投票。但选举委员会放弃了600个投票点的选举结果,因为这些投票点存在操纵选票的嫌疑。
典故:稳:有把握;操:掌握;胜券: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35、出奇制胜造句:当然,这不是你今天得到的最吸引人的汽车技术新闻,但它证明了,一旦你让好的设计师来解决一个难题,他总是能有出奇制胜的妙招。
典故: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36、旗开得胜造句:但现在阵中有健康的姚明和防守骁将阿泰斯特,火箭队在2008-2009赛季旗开得胜,教头阿帅统领的队伍在本季赛胸怀大志,力图致远。
典故: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37、举不胜举造句:绘画形式的创意举不胜举,最近看到几个有趣的方式:用砂岩作画、用贝壳作画、主大象作画;
典故: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38、喜不自胜造句:帕森斯先生对这笔划算的交易感到喜不自胜,随后却被告知,如果步行或驱车到他的住宅前将违反法律,因为这座建筑位于私人土地上。
典故: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39、百战百胜造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有效地打好“消灭”肥胖的战斗也许我们还能避免一场无谓的战争。
典故: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40、聊胜于无造句:不幸的是,许多内容管理方法寄望于用户能够自己管制自己(例如,“共享驱动器”),这些方法聊胜于无,通常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典故:聊:略微。比没有要好一点。
41、胜任愉快造句:现在,一个多月后我将把国际扶轮社长职位移交给社长当选人施当恒,他将会胜任愉快地把扶轮带入第二个世纪。
典故: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指有能力担当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42、决一胜负造句:在(美国)纽波特县罗特岛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全国盲人帆船冠军赛。佳乐盲人中心的帆船赛队与来自德克萨斯州与加利福尼亚州的赛队在比赛中决一胜负。
典故:决:决定;胜负:胜败。进行决战,判定胜败。
43、决胜千里造句:成功的企业源于卓越的管理,只有卓越的管理才能使企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典故: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44、胜不骄,败不馁造句:我一定胜不骄,败不馁,脚塌实地用自己的行动感动自己,感动老师,感动父母,感动上苍。
典故: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45、稍胜一筹造句:在同类的产品中,本产品更是稍胜一筹,因为它杯中带有冷冻棒,取出放入冰箱中,稍后放入杯中,可以冷却杯中的饮料!
典故:筹:筹码,古代用以计数的工具,多用竹子制成。比较起来,稍微好一些。
46、优胜劣败造句:国家主义派认为在世界大战中及其后,国家之间的斗争处于“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新战国时代”。
典故: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论点。
47、无往不胜造句:我们如果团结一致,就能在许多合作事业中无往不胜;我们如果分歧对立,就会一事无成--因为我们不敢在争吵不休、四分五裂时迎接强大的挑战。
典故: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48、悲不自胜造句:现在我们当中已经有人悲不自胜了。
典故: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49、胜败乃兵家常事造句:我们应该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
典故: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50、力不胜任造句:繁重的工作显然使她有些力不胜任。
典故:能力担当不了。
有关胜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胜的组词 胜怎么组词 胜的多音字组词 胜字组词
奇胜、曲胜、全胜、取胜、强胜、战胜、骤胜、自胜、造胜、银胜、玉胜、安胜、逐胜、追胜、真胜、贞胜、形胜、完胜、玄胜、虚胜、魇胜、寻胜、幽胜、厌胜、挹胜、胜常、胜民、胜流、胜否、胜利、守胜、势胜、讨胜、探胜、威胜、席胜、胜妙、胜境、胜兵、胜士、胜会、胜迹、胜处、胜期、胜率、胜朝、胜却、胜事、胜似、胜义、胜子、胜遇、胜异、善胜、标胜、超胜、餐胜、不胜、持胜、胜残、胜概、乘胜、逞胜、害胜、高胜、二胜、幡胜、访胜、定胜、戴胜、谲胜、决胜、廉胜、揽胜、力胜、偏胜、狃胜、孤胜、豪胜、过胜、济胜、会胜、花胜、景胜、金胜、简胜、佳胜、嘉胜、柔胜、清胜、人胜、诎胜、祈胜、破胜、览胜、名胜、庙胜、罗胜、难胜、康胜、利胜、可胜、灵胜、静胜、竞胜、巨胜、克胜、迥胜、胜屠、胜缘、胜友、胜引、胜致、胜因、胜状、胜游、胜谈、百胜、错胜、宝胜、彩胜、忌胜、获胜、华胜、宏胜、曷胜、和胜、好胜、贵胜、方胜、诡胜、负胜、角胜、较胜、陈胜、春胜、得胜、赌胜、斗胜、都胜、胜气、胜机、胜诉、胜母、胜券、胜国、胜览、胜出、胜侣、胜景、胜代、胜保、胜情、文胜、特胜、双胜、速胜、胜算、胜邪、胜仗、胜任、胜过、胜负、胜践、胜日、胜计、胜况、胜冠、胜绩、胜壤、胜幡、胜地、殊胜、胜如、五胜、先胜、压胜、贤胜、险胜、相胜、效胜、雅胜、雄胜、选胜、争胜、众胜、制胜、胜衣、尊胜、阅胜、遗胜、引胜、优胜、韵胜、余三胜、杨宏胜、得胜令、二胜环、得胜褂、济胜资、不自胜、不胜衣、大北胜、决胜车、罗胜子、揽胜图、济胜具、春幡胜、胜利品、厌胜钱、人胜节、如不胜衣、人众胜天、去杀胜残、巧不胜拙、旗开取胜、狮威胜龙、同心方胜、习非胜是、慰情胜无、五行相胜、无往不胜、行不胜衣、寻幽探胜、以强胜弱、以弱胜强、优胜劣败、争强好胜、祝不胜诅、罪不胜诛、哀兵必胜、运筹制胜、运筹决胜、转败为胜、胜任愉快、十战十胜、胜残去杀、数不胜数、争强显胜、寻幽访胜、稳操胜券、稳操胜算、常胜将军、胜人一筹、不胜其烦、悲不自胜、班师得胜、必操胜券、弱不胜衣、胜友如云、反败为胜、得胜头回、德胜头回、各擅胜场、乘胜追击、递胜递负、胜利在望、大获全胜、千胜将军、名山胜水、庙胜之策、聊胜于无、力能胜贫、理不胜辞、力不自胜、理胜其辞、礼胜则离、决一胜负、九战九胜、决胜之机、节节胜利、谨能胜祸、人定胜天、人强胜天、若不胜衣、柔胜刚克、狮威胜虎、情不自胜、旗开得胜、蟠桃胜会、名胜古迹、名山胜川、美不胜收、略胜一筹、临机制胜、聊胜一筹、决胜千里、决胜战车、决胜庙堂、举不胜举、矜功负胜、料敌制胜、力不胜任、理不胜词、克敌制胜、出奇致胜、出奇取胜、吹气胜兰、出凡入胜、出奇制胜、乘利席胜、不胜其任、不胜杯酌、不胜杯杓、不胜其苦、不胜枚举、不分胜负、不分胜败、百战百胜、不可胜言、不可胜算、不可胜数、不可胜书、不可胜举、不可胜纪、不可胜记、不可胜计、不可胜道、稍胜一筹、兼人好胜、济胜之具、高人胜士、繁华胜地、寡不胜众、得胜回朝、东胜煤田、乘胜逐北、逞强好胜、战无不胜、独擅胜场、防不胜防、得胜回头、得胜葫芦、五行生胜、喜不自胜、争强斗胜、以少胜多、邪不胜正、炫奇争胜、妖不胜德、一决胜负、引人入胜、指不胜屈、指不胜偻、胜利油田、水盛胜火、探奇访胜、天人胜处、蛙蟆胜负、慰情聊胜无、点球决胜法、操必胜之券、贺胜桥战役、庶民的胜利、胜读十年书、胜败兵家之常、事实胜于雄辩、胜负兵家常势、胜负兵家之常
[急]!!!!求《曹刿论战》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一、一词多义
1、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其:”公问其故“——其中的
二、词类活用?
1、福:“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译为赐福。
2、鼓:“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译为击鼓进军。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语气。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四、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
扩展资料?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创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好形势前用什么动词搭配好
好形势前用动词推动搭配好。推动是一个汉语词语,本义是使劲地推向前或摇动。形势,指人事上的强弱盛衰之势。事物的发展状况,区别于形式。语出《文子·自然》:夫物有胜,唯道无胜,所以无胜者,以其无常形势也。用推动形势可以描述好事物的发展状况。
古文中,“胜”有哪几种意思
1、shèng
(1)胜利;取胜;战胜。
战国时期多人整理《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2)制服;克服。
战国吕不韦的门客整理的《吕氏春秋·先己》:“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所以要想战胜别人的,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胜过;超过。
唐朝白居易的《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候无声的效果胜过了有声的弦声
(4)优美;美好。
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我看那巴陵美好的景象就在洞庭湖。
(5)风景优美的地方;名胜。
南宋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三面临着江水;倒影水中,也占一山的美景。
2、shēng
(1)禁得起;受得住。
春秋末期孙武的《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受不住自己的愤怒,像蚂蚁一样。
(2)尽;完。
汉代司马迁的《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扩展资料
“胜”的今义:
1、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胜利。得胜。胜券(指胜利的把握)。胜负。无往不胜。
2、超过,占优势:胜似。优胜。以少胜多。
3、优美的:胜地。胜景。胜境。胜迹。胜状(胜景)。
4、古代妇女的饰物:花胜。彩胜。
5、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 ):胜任。不胜其烦。
6、尽(旧读shēng ):不胜感激。
曹刿论战士紧紧围绕什么来写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围绕"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详:
十年(1)春,齐师伐我(2)。公(3)将战。曹刿(读音guì)请见(4)。其乡人曰:“肉食者(5)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6)焉?”刿曰:“肉食者鄙(7),未能远谋。”乃(8)入见。问:“何以战(9)?”公曰:“衣食所安(10),弗敢专也(11),必以分人(27)。”对曰:“小惠未徧(12),民弗(25)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3)(读音bó),弗敢加(28)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4),神弗福也(15)。”公曰:“小大之狱(16),虽不能察(29),必以情。”对曰:“忠(26)之属也(3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7)。公将鼓之(18)。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33)。公将驰之(19)。刿曰:“未可。”下视其辙(20),登轼(21)(读音shì,车前扶手的横木,全车最高处名词作动词用,指手扶车前横木)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22),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3),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4),故逐之。”
——选自《左传 庄公十年》
[编辑本段]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大夫以上的高官。
(6)间(jiàn):参与。
(7)鄙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8)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
(11)专:独享,专有。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牺牲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4)孚(fú):信任,为人所信服。
(15)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6)狱:诉讼案件。
(1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北。
(1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19)驰:驱车追赶。
(20)辙(zhé):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
(22)既克:已经战胜。
(23)盈:满,充沛。这里指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8)加:超过。这里有虚夸,以少报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诚心,实情.这里指对各种诉讼案件处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属也:这是为民尽心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33) 败绩:大败。
(3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去。
(35)遂:就
(36)逐:追赶,这里是追击的意思
[编辑本段]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曹刿的同乡人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受恩惠的不过是身边的近臣,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猪、牛、羊等祭祀用品,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对神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的信用得不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里)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在齐军击了三次鼓之后,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鲁庄公准备驾车追逐。曹刿说:“不可以。”(说完)曹刿走下战车察看齐国军队车轮辗过的痕迹,登上战车扶住车前的横木远望败退的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战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耗竭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势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在哪里。我观察他们车轮辗过的痕迹很乱,远望他们的军旗已经倒下了,所以可以追逐他们。”
[编辑本段]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凸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编辑本段]背景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编辑本段]教案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平民,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鄙(bǐ) 弗(fú)敢专也 小惠未徧(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复述课文大意。
解答疑问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本文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分析课文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
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三课时
一、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就可以了。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小大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由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纂,孔子为其修订。
5.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指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读解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 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③ 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 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 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 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 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 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 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一场灵魂中的战争。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 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 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 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成功的战例是文人门智慧的杰作。他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的将士去演出.
与弓箭有关的汉字,你认识多少?
?一次在德国大学的课堂上,教授提及中文有十万字符,但日常使用者仅三千多。一位德国人被十万的数目吓尿了,反复问道:您是不是说错了,是不是十万个“词”啊?教授再三强调是“字”,德国人仍然将信将疑,表示不太能接受……
?
可惜,我们没什么资格取笑歪果仁。现代中国人也就认得三四千的汉字,会六千个字的已经是文豪级别了。 其他的汉字全已死亡,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陈列,有如烈士名录。 不仅如此,连尚在使用的字,其背后的深刻意涵也多半被人遗忘。我这次心血来潮,就随便搜集了一下古书中有关弓与矢的字,其中都蕴藏着力与美,也有深奥精微的道理。诸位看官也可就此印证一下,看看您对汉字到底有几分体认。
?
先来几个和射箭有关的形容词,比如《说文》有一字?,指的是“弓便利也。”像这种生僻字,貌似对现代人生活毫无帮助,就像孔乙己会写“回”的五种写法,并没有什么卵用。
?
一般人在这里便起了轻视之心,没有深究的兴趣了。 中华文化里最深厚也最基本的学问:小学,也可说是汉字之学,就此也向世人关闭。 可是,如果怀着好奇之心再多翻几页字典,新世界的大门就将向你敞开:
?
比如“彊”字,指“弓有力也。”这个生僻的“彊”字,就是现在的“强”。何为强?《汉书.吾丘寿王传》颜师古注“引满为强”,即是指这种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紧张有力感。《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进一步解释道:
?
?
整个篇章都在以箭术做比喻,试析之:
?
知,从矢从口,《说文解字注》:“出於口者疾如矢也。”知,就好比口中飞出的箭,犀利准确。口中利箭能中他人者,称为“智”。然而唯有能自知者,方可称为“明”,这就有了自我裁判的意思,故道有“自知之明”,佛有“返照空明”,皆有见我相见众生相,自觉觉人的精微之义。
?
胜,从力,《说文解字注》“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胜。”所以胜人,无非就是力气大而已。然而“强”则截然不同,以力开弓,引而不发,是一种长时间的自控,故而自胜者谓之“强”。 今天所说的“内心强大”,这种强大绝非以力胜人,而是自我控制的自强。
?
随即,老子再次引用“强”的概念:知足者就会富余,然而强行者,则有大志。“志”与“识”本为一字,是射箭者瞄准的靶心,《尚书.盘庚》“若射之有志”。强行者不是勉强而行,是引满长弓,稳稳瞄准靶心,是以言“强行者有志。”“知识”,知有知觉之义,是口中飞箭的能力。识是靶心,是被“知”射中的结果。故知识二字,又有“能指”和“所指”的对应。
?
最后,不失其所本之人长久,然而死后精神不灭者才能称之为“寿”。对比《道德经》本章的两组概念,一般人能知人、能胜人、能满足、能不失,则是“智、力、富、久”,和世俗茫昧之人相比,已经是人生赢家。然而更高一层的人,是能自知、能自胜、能行志、能不朽,“明、强、志、寿”,事事都与自己相比,故能突破自身寿数而精神超越。全篇都以箭术设喻,这是因为古代的“士”不分文士和武士,精神修炼和身体锻炼从不分开,饱读诗书的同时也必须弓马娴熟。 所以《道德经》以士人必修的箭术,来比喻其人的自我修炼与超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
对应“强”,自然有“弱”。弱亦从弓,《说文解字注》:“曲者多弱…曲似弓,故以弓象之。”然而弓本就是曲与直矛盾的对立,弱弓只要引满,便一变为“强”,是以强与弱,一线之间。故《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引满之后箭在弦上,如果不能自控而不得不发,那么劲发气泄,“强”也就一下变成了“弱”。所以“强”的状态是不易持久的,优点会变成缺点,而“弱”则居于下位,易于控制,缺点反而会变成优点,是以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是老子哲学最著名的论点之一,如果只简单地把“弱”与“强”看成是形容力量的一般形容词,则不免忽视了道者设喻的几微用心。 而唯有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才能深研义理,玩味经典。
?
?
古汉语的生僻字,大概分两种情况,一是古物之名号,今人不用,所以名字也死亡,二是特殊的动词,有的消亡,有的意思转移。
?
关于弓矢的特殊动词,如弯,《说文》“持弓关矢也”,故太祖有“弯弓射大雕”,后用“弯”形容一切弯曲物,如“掰弯”……且又进一步衍生出“湾”等字。又如“弗”,《说文解字注》说为“矫也”,即是矫正调整弓箭的意思,后此意衍为“拂”。弼字,也从弓,和弗字同意互通,故而《孟子.告子下》有名言:“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弗士”通“弼士”,意为调整辅弼之人。上古无f音,“弗(拂、佛)”亦读如“弼”,故而把Buddha翻译为“佛陀”。关系辗转,再没人能看出佛陀怀里,竟然藏了一把大弓。再看同义的“矫”字,从矢,调整箭矢,后世有“矫枉过正”,便是过度调节。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摇摆不定、伪装掩饰,便是贱人“矫情”。而“矫诏”者,便取篡改、假造诏书之义。
?
其他如弨(chao1),意为把弓反过来。弥,将弓松弛,有放松溃散的感觉,故有弥漫、弥留等词。弶(jiang4),意为张弓向兽,后指捕鼠器、捕鸟器等。又有(bei4)字,意为“以筋贴弓”“以丝饰弓”。
?
这些与弓相关的动词中,意涵最深刻的,莫过于张、弛、引、发四字,都被儒家用来转喻治身治国之道。
?
?
“张”字于今往往用在成语中,如“改弦更张”“纲举目张”“张牙舞爪”“虚张声势”,是一个很有力度的字。而更让我心醉的,是“引而不发”中的力道——
?
?
?射神后羿不会因为粗拙的射手改变自己开弓的程度,此处“彀”即钩,开弓之器。 君子便如后羿,弓要引满,但却决不轻发。跃跃欲试,时刻保持稳定和积极的状态。 这便是立在既射与未射的“中道”之上,威势最大,也最难把握,唯有“能者”可从之。可见孟子的“中道”,不是左右逢源、两可之词,而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从书法中也可体会到“引而不发”的妙处:用力过猛,下笔放肆,则张牙舞爪;精神溃散,下笔无力,则纲纪废弛。中宫收紧,而笔画如长枪大戟,开阖有道,方得其神。这种“引而不发”的笔意,也是一种筋肉控制的结果,和弓道类似。 世人赞米南宫书法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仔细玩味其义,往往出神。书中快意,就在于这种收放自如的控制感。
?
?
这里进一步阐明仁道与弓道的贯通之处,“正己而后发”,就如“知”字的“出于口而疾如矢”,但要力求“有的放矢”。一击不中,不怨他人,反求诸己。和《老子》中的“自知之明”反身自射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以《礼记.乐记》又有“反躬”之语,躬者以身为弓,是自为谦卑之语。反躬自省,就是“反求诸己而已矣。”而不怨胜己者,便是要“自胜为强”。
?
而儒道分疏之处,只在于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不拉弓则时时可拉弓,出世则随时可入世,保有无限的可能才是最高的道法。儒家却坚持“引而不发”,即要引弓,又不能发,自然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很艰难的事情,所以又要慎独又要三省乎己身,甚至说梦中所想才最见功夫,在道家看来,这未免是种自我折磨了。是以李白何尝不想济世,却说:“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杜甫则一辈子兢兢业业,也无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两道取舍,自在个人抉择。但儒道两家都以箭术为道之精义,反映了箭术对于先秦士人的重要性。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为宗教,射御为军事,书数为文化(且有文理分科…)。武道占了三分之一,读书仅排名倒数第二。一说儒家就想到孔乙己那样的腐儒书生,只是现代人脑中的“刻板印象”罢了。
?
?
前面说的大多是常见字,下面引一群生僻字:羿弙彏玦弽…这些字用好了逼格极高,尽显汉字之美,用错了就成了火星文。 和研读儒道经典一样,只有成功破译这群火星文,看到文字符号背后的意思,才能见出上古历史中真正的精彩。
?
后羿出生东夷,这个“夷”字,《说文》释为“从大从弓”,看来是一种善于使用弓箭的种族。《吕氏春秋·勿躬》甚至说“夷羿作弓”,《世本.作篇》“夷牟作矢”,可见弓箭的发明和东夷族关系很大。这一发明在原始社会绝对是革命性的进步,从此人类以远程兵器抗狮虎、杀羊鹿,牢牢地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
羿的名字,无实义,应该是一种神圣的王号,且和他的看家本领息息相关。本字又做?,羽在弓上。弓箭为何又是振翅欲飞状呢?此中有深意:
?
乌号为后羿所用之弓,极其敏锐轻灵。小鸟一旦踩上,再想飞走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刚想用劲一蹬借势飞走,乌号就如生感应,微微弹开。鸟儿无力可借,便又掉回原地,如此往复旋风扑飞,却终究无法飞走,只得绝望地哀号,故名“乌号”。后羿这手功夫,就如同太极宗师杨露禅“掌中弄燕”的“听劲”,达到了武学上“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至境。所以自然他也就以此图像,为自己冠名。 羽在弓上欲飞而不能飞,是为“羿”。
?
后羿的来头很大,根据《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羿似乎是一位天界流放“下国”的英雄,受赠了帝俊的彤弓(红色的弓,也即乌号)素矰(白箭,矰为弋射专用的短矢),然后经历下地的百种艰难,所以他降到蛮族,到了一个叫“有穷”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穷”字也从弓,似也暗暗指涉弓神。
?
关于他射十日、篡中原、缴大风、杀窫窳、斩九婴、伤河伯等历险故事,我不多说,总之精彩至极,堪称中国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学者叶舒宪有一本《英雄与太阳》专门考证之,非常给力。
?
我只说一句话,证明后羿的箭术屌极炸天。《韩非子.说林下》:“羿执鞅持扜,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的。”这句细细解读,画面美到不能直视。鞅,“颈靼也”,套在马颈上的套具或缰绳。扜(wu1),即“弙”,《说文》释为“满弓有所向也”,即劲弓拉满,凝然相向,是非常具有动感与力道的一个字。从这四字看出,后羿是一名骑射手。历代凌虐中原的蛮族,如匈奴、蒙古等,多以凶猛的骑射手出名。《史记·匈奴列传》:“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馀万。” 彊即强,引满弓弦者三十余万,蓄势待发之气势,入木三分。而后羿显然也是同样的勃勃英才。更夸张的是,“越人争为持的”!《诗经.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的,大概是一个白点,作为射箭的靶心。 在后羿纵马弯弓,高速打移动靶的情况下,越人都愿意争相为之持的,可见世人对后羿的射术多么有信心,后羿的魅力又是多么超群。
?
古文中写射箭的句子往往非常精彩,《康熙字典》引《尸子》:“鸿鹄在上,扞弓彏弩待之。”扜,即是上文的“满弓有所向”。彏 (jue2),从矍。“矍,隹欲逸走也”,是鸟要逃走的样子,故也有惊慌之意。彏,则意为“弓急张也”,反过来指鸟欲逃走而弓者急忙张弓射之。 《尸子》这一句描写射鸿鹄之状,有人满弓相待,有人急发机弩,所用动词都极富动感,若不深读,万难体会。
?
又《列子.汤问》写射鸿鹄:“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乘风振之,连双鹄於青云之际。”弋指的是弋射,以丝线系住箭矢的尾部,方便射出之后找到猎物,射完还可回收使用。缴,即是其所用的丝线。 《列子》所写的射鸿鹄,则多了一份道家的轻灵飘逸,仿佛出世神人。
?
然而持剑者必死于剑下。最后,射神后羿也难逃一死,这一死亡也和弓箭本身相关。《楚辞.天问》“凭珧利玦、封豨是射”,说的是后羿用“利玦”开弓,射死了大野猪封豕,夬、玦、弽,都指玉扳指,想来后羿射野猪怪,必用硬弓,需要好扳指护手,才能强力开弓。在古代这种扳指并是简单的魔戒一样的指环,也可能是带钩子的扳指,所以之前《孟子》上提到过后羿所用的“彀”,就是这种钩子。
?
但《随巢子》记载道:“天赐玉块于羿,遂以残其身,以此为福而祸。”竟然后羿因为这个玉扳指而反受其害?想起后羿死于其弟子逢蒙之手,我便脑补逢蒙为了害死师傅,在后羿开弓的扳指上做了手脚,影响他的作战,这样才能击败一代射神的吧。后羿真死了吗,我更愿意相信他还活着。《山海经.西山经》“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 后羿最后很可能和“槐鬼离仑”一样,丢失了回神界的资格,化为“有穷鬼”在世间流浪。
?
这位射术之神的一生,都和弓箭息息相关,如果不能读懂那些有关弓箭的汉字,就无法见到后羿的真身本相。 而越看到文字的深层里去,古人所努力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便越加分明,今人也就越能与之心灵相通,真正洞悉那些千万年来薪尽火传的智识。
?
?
?
先考弓各部位的名称,弓的主干为弧,以线为弦。(故古人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弦,然后有正弦余弦sincos,我竟然还会数学没想到吧!)主干中段为“弣”,握手之处称“弝”,上下两端弯曲处为“渊”,再往末端为“彇”,或称“弰”“萧”。安装弓弦处为“彄”。弓最末端为“弭”(故而又有结束终止之意,消弭、弭兵等),“弭”还有一种有趣的设计为“彆”,《康熙字典》“彆者,以象骨为之,以助御者解辔也。”即弓的最末端处翘起,接以象骨,驾车的人用它来帮助解开马的缰绳,属于车战的实用小道具。
?
再考弓的种类,弹生弓,弓生弩。据徐中舒考证,《墨子》所记载的“连弩”,更像是一种大型的齐射机器,而不是连发的。到汉代才出现连珠弩,名为“枢机”。徐中舒又对弩的每部位名称有详细的考证,此处不列。见其论文《弋射与弩之渊源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
?
角弓为“弲”。不同人所用之弓不同,《荀子》载:“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天子雕弓即雕弓,绘有精美的花纹。理解了这层,才知道苏东坡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如何的豪放霸气。黑弓专有一字为“?”。
?
然后考察弓的配件,扳指为玦,或“弽”,弓弩的钩牙,为“彀”(唐太宗开科取士,见人才纷至,喜道:“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就是说你们都进入老子的射程了!);箭袋为“弢”;正弓器具曰“檠”;射鸟的箭叫“矪”;摆弩的台子叫“锜”;装箭的筐子叫“医”,由此“医”又衍生出一大批字来。如“殹”,弓箭击中之声;医,大概是药箱之类的,引申为今日“医生”的医;“翳”,一种弋射时的护具,徐爰注潘岳《射雉赋》曰:“翳者,所隐以为射…色苍翠”,大概是一种遮蔽物、伪装物,让猎人藏在林间不被野兽发觉。由此“翳”又有苍黑色的意思,如“阴翳”。《楚辞》中雨神名为“屏翳”,也取此意;繄,青黑色的缯,也和弋射有关。尚有许多无法一一列举,古代医术和射术的关系,有一篇妙文《角弓反张是什么意思——和你聊聊黄帝内经中与弓弩有关的词汇》,论义精微有趣,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一番。
?
最后是一些衍生字 :如矢,古代有标准的定制,于是出现了一批有“矢”的表长度的字,一般来说都表示短小,如“短矮矬”……同时“射”字右边本为矢,但人以手开弓,所以右边也写成手旁,久之变为“射”,并不是身寸为矮的意思。有人开玩笑说“射”和“矮”两个字正好设计反了,非也。
?
矢,又被用作声旁,生出疑、凝、拟、矣、彘等字,都和本意无关。同样,疆,其实是土字旁,彊表声,字义与弓箭无关。蚓,引表声,但蚯蚓亦卷曲如弓。
?
《诗经.宾之初筵》:“发彼有的,以祈尔爵”,在射礼上表现突出的可以封爵,所以有“侯”。如果有人叫侯奔,我是说如果,那么“侯”表示他是弓箭高手,奔为奔马之奔,大概这人长于骑射……然后“侯”又变成声旁,有“候猴篌喉”等字。
?
式,从弋,徐中舒考证为弩的准星。弑,自内而射,引申为下杀上,弑君。
?
疾,从矢,矢快,故疾有快意;矢伤人,故疾又有病痛的意思。所以“疾”这个字就是又痛又快,世间快乐往往很快,快完之后变成长久的疼痛;世间疼痛往往也能带来快乐;确实是痛快痛快,不痛不快……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这么辩证的字词。
?
弘,肱,徐中舒考证其中三角形象征弩的形状。射箭可练习肱二头肌,但其实“肱”字就来自于弓弩本身。《说文解字》认为“弘,弓声也”,是弓箭射出弓弦“绷”的一声响,后引申为大。如今“弘”字多被“宏”代替,原意遁去。以此形做声旁,构成的字还有泓、闳等。
?
第、弟,徐中舒考证,此处的“弓”甲骨文中都作S型,象征弋射。弋射用弩机,射出还能收回,引申为有条理之意。所以第指次第,兄弟之弟亦同。以此为声旁,又有“剃梯涕悌”等。S型表条理意,还见于“纪(纲纪)、记(记录)”等字,不过变为“已”旁。
?
吊(吊),甲骨文中是“矢”字的倒反,徐中舒认为是锋镝之意,但《说文解字注》另有一奇妙的说法,说吊,从人持弓,是说古代父母死后,孝子持弓于墓旁,防止野兽接近,所以后来持弓以凭吊,故有“吊”字,暂备一说。
?
粥、鬻两字,从双弓,但是和弓箭没什么关系,字形成原因不明。失夨两字,和矢也无关。这个“夨”字颇有意思,是歪着头的意思,吴应为“吴”,本意是歪着头大喊大叫,《山海经》上有怪兽曰“天吴”,就是这么个仰天长啸的怪物。简体字印刷体改为“口天吴”,失其本意。
?
......
?
......
?
......
?
如此多的汉字来源于弓箭,并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见弓箭对于当时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其中有些字,今天已经看不出他的本相了,必须恢复到繁写体,甚至是书法中的手写体,才能弄清楚他的来源究竟。我无意贬斥简体字,但是为了更好地体认生活中的汉字,或者说的大白话一些: 为了提高提高语文水平,中国人也应该认一认繁体字,不要简单地视为已经淘汰落后的东西。 关于这点,有一位网友(@希望索任合资)的段子最为有理有据、发人深省:
?
我就纳闷了,“◆冃.狌.交.伖,释.鲂.压.劦、棑.解.漃.瘼◆ 真人视||频 █网.址:wWw. αcFuN .tV 。wWw. βiLibiLI .c o M 。筷。啭.给0裑1笾.の↓ぬ→叐”这种文字我们都能看懂,更何况更正规、更应该被识得的繁体字啊??
好了,今天关于“以弱胜强阵容搭配什么动词”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以弱胜强阵容搭配什么动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