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之战德军阵容搭配推荐

110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巅峰之战德军阵容搭配推荐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巅峰之战德军阵容搭配推荐插图

二战德国打了多少个国家

32个,分别是:

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阿尔巴尼亚、希腊、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

二战时,德国作为欧洲第二军事强国,军事装备,军队人数远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希特勒上台后,更是大力推动德国军事化进程,为了发展军事。

在希特勒带领下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由于德国强大的军工能力以及德军无人能及的作战能力,德军在欧洲战场势如破竹。

扩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巅峰德国能打过美国吗

二战时期中,德国虽然很强,但那时只在欧洲的范围内,放眼全世界来看的话,美国当然还是最强的,两者不是一个档次的,虽然纳粹德国陆军很强,钢铁洪流,那是在前期,后期美国参战后供给盟军的装甲军团也是让德军闻风丧胆。

1941年6月,德国挑起苏德战争,纳粹德国为了发起侵略苏联战争作了大量准备,不断加强军事经济力量,不断扩充军队。1941年德国的飞机生产量为11000架,坦克4000辆,火炮35000门,冲锋枪350000支等,军费开支占到国民收入的60%,着实恐怖,但各种军工生产仍无法满足,石油、橡胶、粮食等仍然尤感缺乏。

1941年6月前夕,德国的武装总人数为750万,其中陆军500万,200万空军,海军50万,当然还有纳粹党卫军大概20万吧,这个另算。装备的各种坦克超过6000辆,飞机13000架,火炮类超过7万门,舰艇超过200艘。因为是德国和美国单挑,所以只有德国数据,并不算纳粹的仆从国。

美国在1942年之前,一直采取“孤立主义”,不介入坐山观虎斗的政策,所以美国并没有做战争准备,到1940年以前,除海军外美国的正规军不足30万,坦克仅有500辆,战斗力非常弱小,所以这里不能取1940年以前的数据,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2月发生的,随后美国宣战国家开启总动员,这里统计美国1942年的数据。

1942年初,从梦中惊醒的美国,立即进行了战略协调和人力、物力的动员工作,把国家纳入战时军事经济,美国有约5万家民营工厂转为军事工厂生产,集中了大小军工生产的承包商雪超过了2万家,到战争后期军事工厂达到了10万家;仅在1942年这一年,美国共生产飞机7万架,作战坦克5万辆,重火炮3万门,舰艇超过900万吨。美国的这个数据是一年之隔巅峰德国的数倍!

因为美国的战略是全球,在这一点上德国就已经不在美国这一档次了,所以美国无偿支援了全球各国盟军,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亚洲到欧洲,以苏联为例:仅从1942-1943年,2年时间美国向苏联提供了飞机12000架、坦克10000辆,军用汽车30万辆,大型驱逐舰12艘,其它各种战略物质不计其数。所以日本当年偷袭珍珠港唤醒了美国这个战斗机器,美国出钱出装备,苏联出人开始了大反攻,一直打到德国投降,同时间美国又利用了业余时间绞杀了日本,就这么简单。

一对一德国能击败苏联吗

因为德国军事战略存在失误1对斯大林格勒错误的战略包围2战线过长,人力资源跟不上3总方针的错误,闪电战,没有考虑到,苏联的天气以及苏联领土的广大4苏联人民的英勇抵抗5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a在军火上,美国,英国提供租赁。b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总之123是德国内因4是苏联的内因5是世界的大环境12345促成了苏联的胜利

二战是谁救了中国

二战是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自己救了中国!而且中国战场消耗了日军巨大的人力物力,迫使日寇改变了战略计划,加速了日军灭亡速度!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这么强

在世界历史上,二战时的德国军队被公认为最强大的军队。德军以一敌众,面对着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众多大国的军队,在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优势。之所以德国在二战中这么厉害是四个方面的原因:

1、德国陆军的闪电战,在西线战场上,短短两个月内,就将强大的法国打垮;在东线战场上,数月的时间里,德军将苏军随意地包围歼灭,苏军几乎毫无反抗之力;

2、德国空军则是王牌飞行员迭出,王牌飞行员鲁德尔一个人摧毁了519辆苏联坦克,王牌飞行员哈特曼一个人摧毁了352架敌机,战果累累的飞行员在德国空军中比比皆是;

3、德国海军则以潜艇为发展重点,U形潜艇的狼群战术战果辉煌,闻名世界,成为大西洋上所有军舰船只的梦魇。

4、在战争动员上,希特勒将大量无业人民征为士兵,并且把最大的福利给了军队,这样的话很多德国年轻人都愿意当兵。

隆美尔巅峰之战

隆美尔巅峰之战

隆美尔在柏林服役的时候,因为忠实地履行职责受到了上级的青睐,当时也被希特勒赏识而得以提升为将军。并且将第七装甲师分配给隆美尔,但是相对于其他精锐的装甲师,这个是个例外,仅有218辆坦克,士兵当时的训练水平也是较为滞后的。

隆美尔接手后开始加强训练,并且让士兵有个信念,宁愿多流汗也不在战场上流血。战斗打响的那一刻,隆美尔的努力果然得到了回报。

在征服托布鲁克后,隆美尔晋升为德国的陆军元帅,之所以称这场战役是隆美尔的巅峰的战役,前提是在卡扎拉会战时,他成功用“进攻力学”,迅速击溃英国著名的第8集团军。

这支集团军最大规模的时候管辖了10个师和8个独立旅,总兵力超过了220000人,试想当时的德军是寡不敌众的,却在隆美尔的指挥下,突破重围并且反击,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多么地敏捷。

他其实对英军也是较为了解的,他认为英军当时大部分也是新兵,对沙漠的环境又是较为陌生。面对英军中央还有南端一系列的要塞,外围圈子布满地雷阵,当时的托布鲁克又是整个防线的补给基地。

隆美尔还是挺佩服这整个防线的构筑的,认为这也是个较有水准的现代化防线,据说当时的地雷达100万颗,但是还是被隆美尔发现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在侧翼。

当时双方兵力还有装备就是,德军这边的坦克除了在维修的还有230多辆是过时的意大利坦克,英军的坦克有1200多辆,是新式的美制“格兰特”式坦克,装载的反坦克炮也是优于德军的50毫米反坦克炮。士兵人数还有空军力量就较为平衡,德国空军战机比英军多一百多架。

那时英军决定推迟发动进攻,但是隆美尔分析后觉得集团军的部署明显增强,尽管坦克只是对方的三分之一,还是决定抢先动手。

在下午的时候,先派出4个步兵师从正面发起佯攻,用汽车拖着大树干在沙漠上奔驰,让沙漠卷起沙尘,形成声势浩大进攻的场面,让英军误以为就是从正面进攻而来。

其实当时的隆美尔看透他们的布局,并且直到他们的薄弱位置在南面。等到英军兵力已调动前往,正面跟意大利步兵混战时,隆美尔在晚上马上率领主力兵力突袭英军南面薄弱位置,进攻力学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时的战略目的达成了,但是却也损失不少,德军的坦克只剩下150多辆,庆幸的是英军虽有420辆坦克却没有进行反攻。

那会的隆美尔觉得计划已跟原来的不一样了,就让部队一部分撤退一部分进攻,从而切断英军的机动部队和一线部队的联系,这边又在英军这条防线撕开一个口对他们进行反包围。

当时的英军试图用较少的兵力进攻,进攻方向选择错误,误入德军的反坦克炮阵地,这样一来隆美尔对其进行围剿。

英军溃不成军,炮兵团也丧失战斗力,只有一个坦克旅队得以逃脱,当时的隆美尔乘胜追击,向托布鲁克方向攻击前进,截断英装甲部队退往托布鲁克的退路。

隆美尔一开始就知道英军沿着防线埋下了近一百万枚地雷,当时也是极为震惊,临时决定用著名的进攻力学原理,佯攻吸引他们主力出来,再进行围歼。隆美尔认为占领托布鲁克就是打开了通往苏伊士运河的大门,所以他的战斗目标很明确。

在卡扎拉会战后,这支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团”其实也是兵力装备有限。但是隆美尔依然坚持向敌军进攻,既然粉碎了他们的进攻就要将他们歼灭。

并且德军增派出了180架轰炸机,一百多辆坦克进行轰炸,英军在卡扎拉会战后也没有防御能力了,托布鲁克一天内沦陷,那一天33000名英军投降,缴获2000辆车辆,隆美尔也因此晋升为陆军元帅。

二战德军三大名将比较,为何称的上战略家的只有曼斯坦因

纵观人类近代史,绝对绕不开德国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在整个近代史对世界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至今还让我们记忆犹新。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对当今世界的格局都起到了决定因素,其影响一直到今天都还未消失。

我们中国人对于二战时期的德国,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因为站在我们的对立一方发动的一场不义战争,唇亡齿寒的因素遭到我们的反对和谴责。但另一方面,对于二战时的德国,早期给予了我们很大的的军事援助,加上一直没有与中国产生直接对抗,相对还较为友好,并且战后认罪态度彻底,这些原因又确实令我们民族对德国人恨不起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任何民族对于强者都认为应该得到尊敬。即便这个强者是一个失败的强者。抛开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不谈,从纯军事角度来说,德军的战略、战术、军队素质可圈可点的地方确实很多,表现得确实非常优秀。

这也是直到今天,我们国人仍有很多德军粉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战中德军严明的纪律、士兵对命令严格的服从、以及表现出的从战场到战役优异的单兵素质和指挥官高超的指挥能力,这一切的一切确实值得我们称道和学习。

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的名将辈出,数不胜数,当然风头最盛,直到今天仍最为军迷津津乐道的还是三大名将:古德里安、隆美尔、曼斯坦因。对于这三位,相信没有军迷会陌生,都是战功赫赫、创下了无数经典与辉煌的天才将军。

对于这三位如星辰般在人类战争史上发过耀眼光芒,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将星,每一个拿出来,都是一颗璀璨的战争明星,指挥过的经典战役无数,对于他们,相信没有人没有兴趣不把他们做一番比较。

不过作为一个真正巅峰的优秀将领,不光要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战略大局眼光,也就是说战略层面的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在这里,就把这三位名将的这些方面的能力来做一番比较。

战术指挥能力,主要是针对一场战斗甚至一场战役的综合判断指挥能力。而战略能力,则是综合判定这位将领对全局的眼光的把控和判断,俗话说,军队要服从政治,所以相对来说,这是区分一个将领是不是绝顶优秀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而在个人的认为中,这三大名将,达到这个顶点的只能是曼斯坦因,而古德里安和隆美尔都还距离这个顶点有一定距离。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分析下。

我们先看看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兵作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发明者,也就是德国闪电战的创始人。被称为纳粹的三大军事天才。其实,他的主要理论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装甲兵力:"只许集中,不可分散"。

古德里安是德国装甲军之父,也可以说是世界装甲军之父,是二次大战有名的闪击战的创立者和执行者,直到今天古德里安的照片还赫然在德国军队的很多营房里。古德里安确实仅凭世界装甲军之父和闪击战之父,绝对就可以当之无愧地名垂青史。

在二战初期,德军利用这种让世界前所未闻的战术直接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横扫欧洲,灭国无数,无数小国几天甚至数小时就亡国,就连拥有欧洲最强陆军法国也仅仅只能抵抗一个月。纳粹迅速占领整个欧洲大陆,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一时间简直风光无限。

不过我们也应该必须承认,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在别人还不熟悉这种战术,或者没有足够的装甲兵力,采用同样的战术来应战的基础上的。例如到了战争中后期,当苏军拥有了足够的力量和了解这套战术后,德军就开始陷入拉锯战的泥潭。德军初期的成功一切都是建立在先创性和突然性之上。

不过尽管如此,作为这个战术的创造者和领悟得最深的人,古德里安在战斗指挥中所表现确实非常优异,也有很多判断事后证明非常正确。在苏德战场上,古德里安指挥第二装甲集团一直是苏军的一个噩梦。在他卓越的指挥下,被围歼被包围的苏军无数。

不过依然要说,古德里安在战略方面的能力相比来说要显得不足,无论是比起希特勒和曼因斯坦都要落了一乘。我们从莫斯科战役苏军反攻后其违抗希特勒命令下令部队擅自撤退就可以看的出,而莫斯科战役后来的发展形势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希特勒坚决要求德军全力顶住才避免了德国人重蹈拿破仑当年一溃千里的命运。

古德里安性格刚烈,正直,经常与希特勒发生激烈的争吵,我们前面这个事例还可以说是古德里安是出于爱惜兵士而违抗最高领导的意志,但下面这个例子,就完全看的出古德里安的战略眼光确实有所不足。

这就是古德里安直到战后都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德国在前期的大好形势下,日本为什么一直不帮助德国夹击苏联?不过相信这一点也是今天无数军迷心中的一个埋藏很久的疑惑。

1941年是二战最惊心动魄的一年。6月22日,德国开始侵略苏联后。我们先来看看战后古德里安的回忆录中所说的一段:

文中前面古德里安先描述了一段在苦寒之地德军的凄惨状况,然后说:"日本在12月8 日参战,希特勒也在12月11日向美国宣战。这个时候,使军人们大感不解的,就是希特勒既已向美国宣战,那么为什么日本人却不向苏联宣战?

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苏联留在远东的兵力可以调来对付德国。这些部队的运输,在数量上和速度上都超过了我们的估计。所以希特勒的宣战不但不能解救我们的痛苦,而且还使前线的部队更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现在战争才真正变成了"总体"战了。全世界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联合起来,与德国和它的脆弱盟友作战。"

古德里安的这个疑惑说明了一点:这位号称纳粹三大军事天才之一的将军,可能战略方面连地理知识都还需要好好普及下!

先不说从政治角度,日本有没有进攻苏联的意愿,也不去说诺门坎一战,日本对苏联作试探性的进攻被苏联无情地粉碎。让日本人不光从装备看到了差距,还从心理上已经开始对苏联人产生了一种畏惧。

咱们这里仅从地理上讲,苏联的西伯利亚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在号称是"冰原中的北极"的这里,出现零下五六十度的低温不是什么稀罕事。那里冬季经常是漫天大雪。寒冷的程度远不是莫斯科这些城市所能比拟的。

而纳粹的军队就连在莫斯科附近的冬季里都一筹莫展。原因主要就是:德国的车辆设计根本没有考虑到在苏联这样的低温环境下工作,严寒之下连润滑油都能冻结。而德国的机械设计是非常精密的。结果在苏联那年的超常低温下,枪管收缩,不是卡壳,就是连子弹都无法顺利地飞出枪膛。而苏联的机械精度相对较低,专门为适应低温设计的,在超低温下工作依然正常。这是德国进攻莫斯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莫斯科都是如此,更别说更寒冷的西伯利亚了,而相对于德国人,日本所处的纬度更接近于温暖区。在同样的气温下,同样的保暖条件下,土生土长的西伯利亚本地人冬天都必须呆在屋子里才能熬过寒冬,忍受起来都非常艰难,而更温暖地带来的日本人则完全可以想见。

相信就算苏联在那里没有驻守任何军队,直接放日本人进去,估计日本的军队大多数能活着通过该地向苏联的欧洲地区进攻的可能性都几乎不大,即便能够顺利过去相信军队非战斗减员数量也会相当恐怖的,更别说这些无法适应极寒低温的装备了,会基本失去战斗力。况且事实是此地还有数十万驻军。

相信即便就是在今天,即便是美国装备这般优良、后勤保障如此完善的的军队想在冬天里,通过西伯利亚去进攻这个国家,那都是要三思再三思的。

古德里安显然没有想到此点;许多后来的 历史 学家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特别很多那些完全生长在温暖地方的" 历史 学家"更是很少考虑到此点。

有人说,日本关东军常年驻守东北,不是很耐严寒吗?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首先东北和西伯利亚的寒冷程度差了许多,其次是东北在当年日本心目中巨大的重要性。这是由于这个小国的资源匮乏的致命缺陷而决定了的。

当年关东军的建立其实主要是为了防备苏联。注意!其主要目的是防备苏联,是为了占领东北并巩固东北,使东北成为侵华的战略后方,提供日军军粮,军需物资包括一般性的武器弹药等。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

在那短短数年间,日本从东北掠夺了上千亿美元的物资,包括煤炭,钢铁,油,化工原料,机械制品,木材,粮食,轻工产品等等。其对日本维持战争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直到1945年日军败局已定时还叫嚷道:宁可放弃日本本土,也决不能放弃满洲。

同时中国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不说国军的正面战场和我军的敌后战场,仅抗日联军当年就牵制了大量的关东军,使得关东军不能轻易开拔作战。一旦关东军有失,那么东北这个重要基地就会岌岌可危,这是日本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

就这样,到了后来,美国宣布对日本全面禁运,如何解决和美国的争端就成了日本政府和天皇最急迫的事情,夹击苏联的计划已经根本无法实行,只能搁置一边了。

当年的希特勒其实就看的更远,希特勒其实一直就没指望过日本能帮助自己夹击苏联,他深知以日本的力量根本无力两面作战,在希特勒的心目中更希望的是日本只要能拖住美国这个未来的强敌就好。所以一直对督促日本进攻苏联不积极,抱着一付可有可无的态度,当时的外长里宾特洛甫的很多回忆片段中就证明了此事。

我们不否认希特勒是一个恶魔,但其很多大战略眼光确实是要高出他的很多将军们一筹。而直到战后很多年,古德里安却还在为1941年这个严寒的冬天,日本没有一起去进攻苏联而感到困惑不解。我们也就确实不难看出这位装甲天才的大战略眼光了。

下面我们来说说隆美尔

隆美尔,今天在很多人心目已经成为了一个战神,在 历史 被誉为"沙漠之狐",其战术指挥能力可见一斑。在这三位德军名将中,隆美尔的名声最高,粉丝也是最多。

二战中,他挽北非危局于顷刻,在意大利军队已经全面崩溃之际,隆美尔上任后,指挥有限的军队和可怜的后勤,在战术上狡诈如狐,在战役层面上判断准确,在他的指挥下,一直打到苏伊士运河旁边,差点把英国佬赶出北非。

隆美尔这一系列傲人的战绩让他当之无愧的荣获了元帅权杖,其实早在二战爆发时期,隆美尔就展现了他指挥天才的一面,在征服波兰,征服法国的过程中,他指挥他的坦克第七军一路所向披靡,战功赫赫,展现了一个天才将帅的灵感和指挥的艺术。

但遗憾的是,这里要说的是,隆美尔依然只是一个将才,而不是一个有大战略眼光的帅才,虽然他后来已经成为名将中的名将,但个人依然要下这个结论。

隆美尔的个性颇有点像美国的麦克阿瑟,喜欢表演,也非常善于表演,POSE到处摆,照片满天飞,所以非常受媒体欢迎。不过这些荣誉都是建立在他一系列的功勋上的,这些我们无可厚非。隆美尔虽然有过无数的辉煌,但还是要说,在战略层面的判断上,隆美尔确实还是有问题,

隆美尔最出风头的是在北非战场。当年意大利在北非一溃千里,为了稳固住盟友的士气,希特勒才调隆美尔组建非洲军团去北非战场。整个非洲军团基本就是5万人左右,500多辆坦克。隆美尔在这里创造千里跃进的大胜利,但非洲其实对于希特勒来说,是非常次要的,希特勒的主战场在苏联,因为只要啃下苏联这块硬骨头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就二战的总体来讲,苏德战场才是决定性的,北非战场和后来的第二战场重要性要远低于此。 英美军队面对的德军,也不是最精锐的,都是二流军队。而从盟军消灭的德军人数,也可以看出来。盟军一共仅消灭了50万德军,而苏军就消灭了600万德军,超出十倍都不止,并且苏军消灭的德军都是真正的精锐。

因此希特勒本来希望的是让隆美尔在非洲拖住英军就行了,可是隆美尔为了荣誉,多次要求希特勒重视北非战场,并不断将非洲的战争扩大,最后让希特勒不得不调动东线宝贵的兵力和物资来援助非洲战场。对东线战场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后来的诺曼底登陆上,更是体现了隆美尔战略层面眼光的不足,他竟然从英国国内几次工人罢工得出推断:英国人国内政局不稳,人民反对战争和丘吉尔政府,盟军不可能进攻法国。

在登陆点的判断上,他也出现致命错误,盟军搞的一系列假情报让他确信,登陆地点应该是在加莱,并且盟军只敢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发动进攻,这些观点他在很早之前和古德里安表达过。这也是德军高层很多人的共识,但希特勒魔鬼般的嗅觉让他判断盟军登陆地点应该是诺曼底。事后也证明了希特勒的正确。

最让人遗憾的是正是隆美尔的这些判断失误,让他对诺曼底的防务没有那么上心,甚至在盟军登陆的前两天,他还放心地回到德国度假。结果6月6日,盟军登陆成功后,他才匆匆赶回战区,但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在大西洋壁垒和对盟军登陆地点的误判上,隆美尔责无旁贷,有很大的责任!从上述这些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战略眼光。

其实隆美尔被很多人追捧,尤其是被英美等国大力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的因素。因为必须要将隆美尔捧的很高,才能显示出英军和美军的厉害。因为在阿拉曼战役之前,英军在陆地上,几乎就没有取得过什么胜利。

在亚洲不断被日本人追杀,一个个殖民地不断丢失。在欧洲,也已经没有英国人的发言权,主战场已经是苏联,英国人只能被困在几个小岛上苦苦支撑。因此,只有在唯一的北非战场,英国人还能显示下自己的存在感。所以,英国一定要力捧蒙哥马利,而捧蒙哥马利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力捧隆美尔,这样才能衬托出蒙哥马利来。

英国首相丘吉尔战后就曾拼命吹捧隆美尔,说隆美尔是多么多么伟大的将军,这个比猴子还精的老政客其实言下之意就是:隆美尔都是如此伟大的将军,那打败隆美尔的蒙哥马利岂不是更加伟大的将军?其实说实话,以蒙哥马利后来的表现,如在西西里和在第二战场开辟之后,在军力碾压的情形下的表现都非常平庸,与这个所谓的伟大差得甚远。

包括后来美军的巴顿将军,美国人的目的也是一样,只有捧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多么厉害,才能显示出我们的巴顿有多么厉害。而真实的情况是巴顿来到北非的时候,隆美尔因病已经不在北非的部队中了。并且说破了大天,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也就5万人,如何可以与苏德战场动辄上百万的大仗相比?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隆美尔最后是自杀,并且是在希特勒逼迫下被迫自杀,因为当年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中隆美尔虽然没有具体参与,但也没有通知希特勒而是冷眼旁观。这一点,从政治角度上也被西方利用和炒作,让隆美尔成了反对希特勒的英雄。

最后,我们来说说曼斯坦因。

曼斯坦因在战场上的指挥能力相信已经无人能够质疑,他就像苏军中的朱可夫一样是希特勒的救火队长,每每总在德军最危急的时刻出手拯救德军的命运,就连苏军中最优秀的将领朱可夫也数度在曼斯坦因手下吃瘪。其指挥过的经典战役无数。无数优秀的将领都在他的领导下获得无数的胜利。其中就包括古德里安。

曼斯坦出生于贵族世家,他为人低调,思虑周密。一战中就表现出了很高的战争天赋,战后被极为欣赏他的老上司罗斯堡将军调入陆军总参谋部,但如果没有二战,很可能他就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陆军高级参谋,在这个位置上干到退休而已。但时势造英雄,有的人注定是要在 历史 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最为难得的是,曼斯坦因不光是第一流的参谋人才,还是第一流的军事指挥人才。虽然曼斯泰因取得过无数经典战役的胜利,但后世公认其最主要的贡献还是在战略方面的,这也是他在众多将星中脱颖而出而成为最耀眼的一颗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能体现他战略层面水平的是对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这个计划充分体现了他天才般的战略构想。而作为这次战役的总策划人,曼因斯坦居功至伟。其对二战中的德国前期的打开局面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拥有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一直是德国人的一个死穴,也是希特勒扩张战略中的一道强硬的屏障,一战中,法国就让德国人吃尽了苦头,战后也是对德国压迫最狠的一个。所以无论从民族情绪和第三帝国的扩张战略来说,法国都是一个必须搬走的大石头。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军事强国,要想击败又谈何容易,一战中的索姆河、马恩河战役就让德国人吃尽了苦头。这个老牌帝国战争机器的强大,加上还有另一个老牌帝国英国的帮助,其啃下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这一切,在曼斯坦因计划的天才般的大胆和出其不意下,德军仅仅一个半月就拿下了法国,完全成为了军事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让德国从此在欧洲一片坦途。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曼斯坦因计划,德国完全很可能在1940年就陷入一片泥潭之中。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是这个计划的基础,曼斯泰因的计划,很多方面就是专门围绕古德里安的战术策划的,没有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的思想和实践,德军进攻法国的行动,就只会停留在**计划的最初版本,而不会是后来这个创造了惊天奇迹的曼斯坦因计划。

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曼斯坦因更是体现了其战略眼光的一面,在某些方面,他可以说已经远超希特勒,例如建议在冬季到来之前先打下莫斯科而不要先去攻打基辅,注意分化苏联内部矛盾,从欧洲占领区搜刮的粮食部分优先照顾苏联的饥民,缓和矛盾的同时还可以补充兵源,同时扶植原有的沙俄旧势力,激化其民族矛盾等等措施,后来的 历史 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措施无一不是击中前苏联的命门要害。

但骄横顽固的极端种族主义者希特勒没有听进去,对苏联占领区人民极尽歧视和压榨,甚至公开宣布要把列宁格勒从地图上抹去,而对进攻莫斯科的德军下达的命令是:不接受任何一个俄国人的投降,这个世界不需要俄国人。最后导致整个苏联上下万众一心,形成一个最后葬送纳粹的一道钢墙铁壁。

就连古德里安后来的回忆录也认为:曼施坦因是我们当中最具备战略视野的人。

最后,让我们从百度百科资料中看看对这三位名将的描述:

古德里安,著名军事家,理论家。

隆美尔,杰出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曼斯坦因,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位名将中,仅仅只有曼斯坦因获得了战略家这个称号。

战略家:是真正具有整体视野,有着极强的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并能合理分配己方所拥有的力量与资源,尽量把风险降到极致。从而能够全面正确地制定出己方的战略规划和方针的人。

在人类 历史 上,军事家可以说不计其数,但能得到战略家这个称号的人,却一直是少得可怜,纵观波澜壮阔、规模宏大的整个二战史,也仅仅只有三位。而曼斯坦因,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确实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仅凭这一点,在德军三大名将中排名第一,相信您就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今天的这场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人类的特性注定了战争永远不会消失。对于军迷来说,这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讨论话题。但还是想说,但愿永远不要有战争,虽然它铺就了无数人的成功,虽然它铸就了无数人的辉煌,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那些走向顶峰的路上铺满的累累白骨,还有那些无数在成功者脚下挣扎呻吟的冤魂们!!!

巅峰德国能打过美国吗

德国的巅峰时期指二战时期,二战时期德国还是无法战胜美国的。原因如下:

作为二战中最大规模战争的德国与美国,德军明显缺乏资源补给,二战时期的美德两国在经济上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当时的美国经济因为一战中的获利,已经占据了世界第一。

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非常考验各国的工业能力,美国当时能自行生产大量的飞机、坦克、军用卡车,甚至航空母舰等,德国相比较而言当时的制造能力明显比不过美国,再加上美国本土的石油、煤炭等资源相当丰富,德国却正好紧缺这些资源。

二战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一、战后,德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进行经济建设。

二、东德的移民给德国带来了充足的、具有高水平的劳动力,为德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三、战后,美国的援助为德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四、二战使德国旧有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结构荡然无存,客观上促进了德国政治结构的现代化。

五、二战促进了德国社会结构的现代化。

哈尔科夫反击战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1943年2月19~~3月14日)(1)

--------------------------------------------------------------------------------

2005-08-12 09:29:05 大 中 小

人们通常都知道斯大林格勒会战是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但是,在这次会战以后,还有一段很长的续曲,那就是德军在哈尔科夫一带进行的反击战。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这段续曲,第三帝国的覆亡至少要提前一到两年。

这个反击的策划与指挥都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最具军事才能的曼施泰因元帅完成的。在德国陆军中,包括古德里安,一般都认为曼施泰因是参谋本部培养出来的最能干的陆军将领:法国战役的蓝图,就是他一手拟定的,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曼施泰因计划”的作战方案。

与保卢斯不同的是,尽管都出身于参谋本部,他也具有独立的战场指挥才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前,他因为征服克里米亚半岛和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惊人战功而被擢升为元帅。有很多人向希特勒举荐他担任总参谋长或是陆军总司令,但是,因为希特勒比较热衷于独裁,他更愿意自己亲自担任这两个职务。

并且正是因为这些举荐,他也对曼施泰因心存芥蒂,不肯将东线的全部指挥权力交给这个人。曼施泰因在战场上也常常不服从希特勒的命令,而是按照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判断作出决定,希特勒在容忍了很久之后(这在他也是很少见的),终于还是将这个喜欢“将在外”并且老是顶撞自己的家伙赶出了德国陆军大本营。

1942年11月21日,曼施泰因奉命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的总司令,也就是在同一天,俄国朱可夫的红军,主要是远东部队,经过两天的猛攻,已经打垮了斯大林格勒两侧的罗马尼亚军队,合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

这时,两军之中唯一清醒的人就是曼施泰因:苏联人因为在此之前不断失利,这回终于抓住了一次围歼德军重兵集团的机会,他们就没有考虑得更深远一点,那就是以一个攻击德军整个南翼的补给线为目的的作战,如果他们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人马紧紧地围住第六集团军,而是以机械化部队为攻击矛头,击打德军南翼脆弱的交通线和补给线,其结果将是截断整个德军南翼的后路。

这样一来,从高加索到伏尔加河上的德军,包括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和整个A集团军群在内的德军,以及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的四个集团军,将会遭到彻底致命的一击——因为所有上述部队的补给线,都必须通过唯一的一个渡口,就是第聂伯河上的铁路桥——如果苏联红军以坎纳似的攻击从德国人的左翼前进直到占领这座桥梁及其周围地区,将敌人压迫到黑海岸边,那么整个德军的南翼就会被完全毁灭。

但是,如果德军不是死守斯大林格勒,而是采取另一个大规模的机动,其结果也可以完全歼灭整个南线的苏军,曼施泰因认为:

“……对于德军最高统帅部来说,还有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只要肯放弃在夏季攻势中占领的地区(无论如何那都是不可能守得住的),那么一个严重的危机就可以演变成一次伟大的胜利。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顿河集团军群和 A集团军群的兵力,在一定时间内,从东部正面的突出部撤出来,首先后撤至顿河下游或顿涅茨河西岸,然后再转用在第聂伯河下游地区。

“同时,所有能够调用的兵力——包括因为缩短这两个集团军群的正面而多出来的部队——都应该集中于(假设就是)哈尔科夫附近,当敌人企图追击撤退中的德军或切断我军在第聂伯河上的渡口时,这些部队就可以用来攻击敌军的侧翼,也就是说,要将一个大规模的撤退转变成一个合围歼击作战,目标是把我们的追击者驱赶到(黑)海岸边,并在那里歼灭他们。”

可是,斯大林格勒的名称已经象鬼火一样攫住了希特勒的心灵,就象他拒绝任何含有放弃或撤退字眼的念头一样,他拒绝采纳曼施泰因的计划。这就使他自己放弃了一次伟大的战略胜利的机会。不过,在以后的作战中,这个雄伟的计划始终萦绕在曼施泰因心头,他还是决定要采用这个作战设想,虽然他终于获得了一次战术性的胜利并将敌人逐回到罗斯托夫以东地区,但是因为斯大林格勒周围的战斗几乎耗尽了南线德军的力量,他的胜利没有能够扭转苏德战场的形势。

1943年2月1日,斯大林格勒合围圈中的德军停止了最后的抵抗。在此之前,为了挽救合围圈中的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不顾自己薄弱的左翼,打开了一道通往斯大林格勒的空中走廊,如果不是戈林的无能,第6集团军还是可能通过空运获得补给——第4装甲集团军在他们卓越的首领霍斯上将的指挥下,也曾面对着数倍的苏联红军前进到距离斯大林格勒约30公里的地域。

然而,保卢斯的愚忠使他不敢违逆希特勒的坚守命令,他坚决不肯率领他的部队突围,这样一来,顿河集团军群不得不同时进行三个方面的作战,一是拯救第6集团军,一是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交通生命线,还有一个就是使他们自己不被优势敌军围歼。

等到斯大林格勒的守军终于不支倒地,曼施泰因总算说服希特勒暂时放弃征服高加索的战略,让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下来。到2月6日,希特勒也终于认识到整个南线德军的危险处境,他同意全部撤出顿涅茨盆地。

不久,顿河集团军群更名为南方集团军群,在他们的防线上漏洞百出,因为敌人的实力要超出德军好几倍,而且现在苏军享有行动的自由,他们不断以大兵团迂回德军两翼,力求歼灭更大量的德军,不过,靠了霍立特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巧妙防御,他们成功地运用一系列的跳跃式后撤瓦解了苏军的企图,并且在亚速海和顿涅茨河之间重建了防线。

哈尔科夫反击战役(1943年2月19~~3月14日)(2)

--------------------------------------------------------------------------------

2005-08-12 09:29:05 大 中 小

虽然如此,战场上的兵力对比对于德国人来说也实在承受不起,他们在顿涅茨河以北由意大利人和匈牙利人扼守的地区再次被红军突破,这样,苏军就迂回到曼施泰因的左翼,他们一下子击溃了防守哈尔科夫的德军,到21日,他们又攻占了位于第聂伯河大河弯处的重镇扎波罗什,这是曼施泰因原来的老窝。

这时的曼施泰因格外镇定,因为他终于看到了自己期盼良久的战略形势,可以让自己先前的战略设想得以实施,他因此拒绝了希特勒要他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同时他也不肯运用刚刚拨给他的党卫军的装甲军来防守第聂伯河一线——敌军向西南方向的大迂回攻势,给他提供了一个大好战机:他可以集中起自己全部的机械化部队,击打敌军毫无防备的右翼。

2月19日,经过三天唇焦舌烂的讨论,曼施泰因终于说服希特勒放弃他那不切实际的坚守战略,代之以自己的反击计划,他现在已经将三个残破不全的装甲军从米乌斯河上撤了下来,面向西北方向构成反正面——在他们周围,苏军一共有三百四十多个旅级以上的作战单位已被确认,以师的数目计算,德军现在处于一对八的劣势——曼施泰因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米乌斯河正面,同时命令第4装甲集团军开始反攻——指向第聂伯河渡口一带敌军的接合部,不久就击溃了四个军的敌人。

这样一来,第1装甲集团军也从困难的防御战中解脱出来了,这两个集团军通力合作,又打垮了从西正面上攻击米乌斯河防线的四个军的苏联人。

现在,德军就以霍立特集团军防守的米乌斯河一线为砧板,两个装甲集团军为铁锤,合击位于第聂伯河和顿涅茨河之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由于从三个方向遭到夹击,这个方面军迅速土崩瓦解,拚死向北顿涅茨河以东地区逃走,包括第6集团军、第1近卫集团军和波波夫集团军在内,一共有八个军、十个步兵师和五个特种旅都被击溃,他们也为此损失了四万余人,而德军因为兵力太少,不能构成一个连续的合围圈,所以大多数的苏军还是跑掉了。

在这个胜利的鼓舞下,曼施泰因继续向北进攻,打击哈尔科夫一线敌军的南翼,第4装甲集团军击败了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然后德军向北方作了一个旋转,迫使哈尔科夫一带的敌人(伏洛尼兹方面军)弃城而走,到3月14日,德国人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而在他们对面,所有的敌军都处于溃退状态。可是,曼施泰因已经没有预备兵力可以用于扩大战果了。

曼施泰因在哈尔科夫取得的胜利,暂时解除了苏德战场上德军的不利形势,使战局僵持下来。不过,希特勒很快就把这个得之不易的胜利给糟蹋了。

好了,今天关于“巅峰之战德军阵容搭配推荐”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巅峰之战德军阵容搭配推荐”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