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横空阵容搭配

41

对于狙击手横空阵容搭配的话题,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

狙击手横空阵容搭配插图

春节档最好看的是它!

《狙击手》

先说说“没想到”。

这部**,没想到的不止是质量,有很多**之外值得探讨和惋惜的视点。

首先是排片档期,《狙击手》相比同类型的战争片《长津湖之水门桥》,影院排片量简直相形见绌,寥寥无几。

基本上都是“阴阳场”,早上7、8点钟,或者凌晨1、2点钟...

其次是票房,到今天《狙击手》上映6天,累计票房只有2亿多,排名最低,首日票房甚至还不及《熊出没》的票房一半。

最后,就是这么惨的《狙击手》还是封神数次的“国师”张艺谋拍的。

张艺谋的艺术造诣不用多说,戛纳评委,10座金鸡,双奥总导演...早期的辉煌更是毋庸置疑。

没看之前,我以为《狙击手》如此惨烈的成绩,是因为和《四海》一样,拍的太差,太烂,毕竟老谋子之前也不是没踩过雷:4.9分的《长城》

但直到看完后,才发现,没人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拍的太好看了!

因为相比《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的故事线很简单,也很小,讲述了中国志愿军在敌我军备力量悬殊的境地下,与美军精英狙击小队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

前者展现更多的是一个连队的群像,而《狙击手》则将刻画点,落在了每个鲜活的个体。

**中的每个士兵,无论是神枪手主角,还是其他辅佐的配角,都充满骨血,甚至连对阵的敌军都羽翼丰满。

有害怕战争怯懦的爱哭鬼,有无畏且心细的神枪手,也有自大且狡黠的美军...

战斗场景只有一个很小的阵地,小到只有两个小队,几把枪,一个不能抛弃的队友,以及一份不知道的情报...

最让我喜欢的一点,是**没有过分夸大志愿军的英勇,也没有过分贬低美军的无能,呈现出的只有雪地上的瘆骨之冷,以及战场下的真实和残酷。

有智商对决,但没有主角光环,会被子弹打中,也会流血会死...

用一个狙击班,一个神枪手,一个个渺小普通的士兵的血与肉,谱写出的是战争背后真正的大精神。

克制的情感

《狙击手》原来的**名叫《最冷的枪》,故事背景落在1952-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冷枪冷炮”运动。

指的是志愿军对联合国军发起的高密度、低强度的小规模袭击和狙击战斗。

值得一说的是,志愿军集中大量狙击手和神炮手积极作战,截至朝鲜战争结束冷枪冷炮运动共毙伤美韩等联合国军5.2万人,其效果不亚于发动一场战役。

正因为“冷枪冷炮”,**衍生出了最克制的情感。

片中的关键戏是救队友,开场10分钟高潮就抛了下来,面对敌军的优势射杀,队员尽管心急如焚,但始终没有被感性所吞噬。

永远是以任务为重,将情感藏在内心的最深处,内化在战场之上。

是让观众一点一点感知到的,而不是故意放大到荧幕上,被看到。

不是特地拉踩隔壁的《水门桥》,对比吴京作为主角死去时,360度的聚焦煽情,《狙击手》里章宇扮演的班长死的十分平淡。

不可以,不浮夸,不做作...

仔细一点,你会发现,甚至都没有泛滥的配乐,只在一声声“到”后,接上了一首片尾曲《回家》

最冷的枪,最热的血,不是简单的对比,两者都藏着的都是最克制的炽热情感。

当然,《狙击手》也不是没有缺点。

有网友差评:“这不是战争片,是煽情片,就不能煽的含蓄点嘛。

我理解也赞同,因为《狙击手》和很多主旋律**一样,结尾最终还是走向了同质化的煽情升华。

但除却影片,回溯导演张艺谋,今年已经72岁了,面对一份“命题”试卷,仍然不遗余力,答出个第一名。

放眼如今中国**界,何其难得!

至于,为什么拍的好看,却没人看?

这个问题,正如当初《活着》上映后票房惨败一个道理。

毕竟,如今一部浮夸做作,插科打诨的翻拍喜剧片,放到当下,都是票房亚军。

中国最强战斗机横空出世,美国都没猜到是啥型号

中国最强战斗机横空出世,美国都没猜到是啥型号!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用发展的眼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下面让小编带您阅读一下本次讨论的话题!

《汉和防务评论》也揣测“中国版苏-30”——歼-16已经批量装备部队,也是认为解放军的先进战斗机借鉴俄罗斯苏-30MK2,被认为是解放军现役战斗力最强的海航飞机战斗机的机型,“其具体的部署情况一直是个谜”。

以往,外界认为该海航部队以歼-11战斗机的双座版,也就是大家知道的歼-11BSH作为新一代主力战斗机,但它最终装备了歼-16,表明歼-16的外形尽管与歼-11BSH相似,但是性能相较于歼-11BSH有所提升。

歼16最大特点是具备远距离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强大的对地、对海打击能力。与歼轰7比较歼16的机体更大,最大载弹量12吨,可以发射鹰击-62和鹰击-83空对舰导弹。

歼16装备了国产的“太行”涡扇-10发动机。歼16性能与美国F-15E战斗轰炸机相当,连美军都要忌惮三分。

歼-16对比此前的歼-11改进型最重要的升级是安装了中国自主生产的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有此前中国已经有装备苏-30MKK战斗机和歼轰-7战斗轰炸机的经验,所以在通用的弹药和武器挂载上,都会获得极大飞跃。同时具备超远距离空战能力和强大的远程对地对海打击能力。

现在对外展示的画面,是歼-16携带机载隐身防区外弹药播撒攻击系统的画面,搭配类似于美国的“狙击手”吊舱,可以让歼-16在超远距离上对敌方目标进行打击,远离对方防空火力的威胁范围,增强了中国空军对点面目标的打击能力,有提升了歼-16战斗机的生存率。

此番对外展示的歼-16战斗机的画面,被美国《防务新闻》网站称为中国故意泄露出来的,目的是展示中国空军的远程对地打击能力,这样的展示形式相当让人意外。尤其是挂在怪挂架上新型航空炸弹,类似于美国GBU-97传感器引爆武器(SFW),在中高空投放后,会分离出10个子弹头,这些弹头都带有降落伞,在落地前还会放出4个带有探测器的反装甲弹头,在自动探测到装甲目标后会发动攻顶打击。

我国着力构建和平与发展命运共同体,凭借一带一路,与各国同步发展,互利互惠,这只和平和威武的雄狮已经醒了。振兴中华!爱国爱家!

这个是最清晰的定型试飞图,注意尾翼切角

CSOL CF!

说得对,CF就连生化模式的宣传片也抄别人的。所以大家应该支持传统的的CS。

CS的历史:2001年,一款游戏横空出世,它叫《反恐精英》,当时玩家的疯狂追捧程度可以用白热化来形容,所有网吧几乎都在极短的时间里面安上了这款游戏,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全国的所有电脑,起码有百份之九十五以上安装过或者现在仍然安装着反恐精英,一时间大街小巷充斥着激烈的枪战声,玩家们异口同声地讨论着同样的话题--甩枪、盲狙、跑位、点杀、弹道等等。如果把2001年和随后的2002年叫做电脑游戏界的反恐精英年,估计一点也不过分。

游戏CS的起源

在1998年之前,相信几乎没有人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名叫Valve 的游戏开发小组,然后在经历了1998年那个令人难忘的E3之夏后,相信几乎没有玩家会不知道它的名字:《半条命》所带来的震撼感觉使一些挑剔者也不得不承认它是一款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游戏,同时《半条命》获得了超过40家媒体一致公认的“年度最佳游戏”称号,更被誉为“史诗般杰出的作品”——Half-life 更是在当今日趋竞争激烈的动作类游戏市场中与Quake系列、Unreal系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Quake系列声势浩大地在全球推出了《雷神之棰III:竞技场》,Unreal系列的《虚幻:锦标赛》形成了强势出击之后,Valve 的那些天才们又再忙些什么呢?《半条命:军团要塞》虽然以极为出色团队合作模式赢得了广大玩家的“芳心”,但它只能算作上一代“经典名作”;而《半条命:针锋相对》只不过让玩家在游戏中完成了一个角色的转换,游戏本身并无多少创新之处;《军团要塞II》仍然被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后,揭开面纱仍需时日……不过Half-life 忠实的拥趸们可千万不要着急,因为如同当初推出TFC一样,其实Valve已经与一些天才玩家们早已经利用《半条命》的游戏引擎共同开发了一款融合了团队合作模式、小队战术模拟、近屋作战等各类出色游戏细节的动作类游戏《反击》。

Valve 在开发《反击》时采用一个时下非常流行的“开放式”开发模式: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公布一个游戏的测试版供玩家自由下载测试(有些公司在游戏开发达到90 %的完成度时,连发布个beta测试版都显得那么吝啬!)。游戏已从原先的1.0 版升级到了目前的6.0版(文件大小约为43兆),但Valve似乎对于游戏设计开发仍然“意犹未尽”,并没有对其开发设计过程做任何宣传。虽然如此,但游戏本身已经在CS(《半条命:反击》的简称,下同)的义务测试员(当然包括作者本人)圈子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极具“票房号召力”的游戏模式

如同《军团要塞》一 样,游戏CS中多人模式仍然设置了两支相互对抗的队伍。不过游戏的目的性似乎更强了一些:在TFC 中,蓝队和红队的队员们在传统的夺旗模式下只是永无休止相互“杀戮”;而在CS中,玩家将有机会扮演一个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 执法先锋——成为反恐怖突击队中的一员,如果你够“狠”、够“坏”的话或者你为了实现自己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罪恶梦想”(但愿永远不要实现),你可以投身于一群十恶不赦的恐怖分子中间,并将成为一个警方心中永远的“梦魇”——暗杀、抢劫、爆炸、绑架将成为你,一个武装暴徒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游戏采用的是《半条命》的游戏引擎,所以对于游戏的光影效果、画面细节、音乐音效也无需做任何过多的介绍。虽然CS的游戏模式与著名的警察模拟游戏《霹雳特警》系列颇为相象(其最新代表作品为奥美电子刚引进的《霹雳特警III:近屋作战》),但两者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在一个个《霹雳特警 III》的任务场景中,SWAT队员所要面对的只是由电脑人工智能控制的匪徒,而CS中代表正义的反恐怖突击队员所直面的是“人类匪徒”的挑战。因而游戏在选择时下流行、极具“票房价值”的反恐怖活动作为游戏题材,并以网络多人游戏模式作为唯一的游戏方式,再配以Half-life 功能强大的游戏引擎,难怪很多接触过该游戏的玩家们的“第一试玩感觉”就是:这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玩的网络多人游戏! To be or not to be

虽然CS使用是一个Half-life原有 的游戏引擎,但Valve仍然在一些关键部位进行了精心的“打磨上光”,而武器系统无疑是 游戏中最为耀眼的一个闪光点。尽管游戏中的武器性能并不真实,但是玩家在CS中根本看不见一些传统FPS游戏中所设置的各种千奇百怪的“未来武器”,所有武器都来 源于真实世界。而且,游戏角色手中的武器都以真实的3D贴图方式再现:锃亮枪身的金属光泽、膛线末端黑色的寒光、棱角分明、轮廓清晰的枪身构造以及枪口所喷射出的各种不同形状的火焰都将使“爱枪族”们兴奋不已。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玩家可以根据 手中不同的武器配置情况和战局随时变换自己在游戏中的身份:成为狙击手或成为火力掩护——这就要看玩家对于团队精神的理解 程度了。

虽然Valve Software至今仍然没有就游戏的最终出片日期(也许永远没有上市发行之日,只是供TFC的玩家们自由下载使用) 、出片方式(很多人猜测Valve将推出一个《半条命》CS的任务版,就如同TFC 一样)等玩家所关心的因素作出任何官方声明。但 有一点可以是肯定的,多人组队的游戏模式将成为一种网络游戏的发展趋势而深入人心——TFC 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而CS更 是在尚未出片之时就已经“发扬光大”了这种游戏模式。

游戏CS发展史

Counter-Strike的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时代:

cs1.6- 开发并起步

- 测试期

- 正式版

- Steam-1.6

- Steam-Condition Zero

零点行动- CS:S

CS:起源起源:

Counter-Strike,按照创始人CLIFFE的说法“是基于团队起主要作用的游戏:一队扮演恐怖分子的角色,另一队扮演反恐精英的角色。每一边能够使用不同的枪支、装备,这些枪支和装备具有不同的作用。地图有不同的目标:援救人质,暗杀,解雷,土匪逃亡等等”。这款游戏是在1999年夏天诞生的,创始人是Jess Cliffe 和 Minh 'Gooseman' Le-他们现在仍然是正在成长壮大中的Valve团队中的成员。

Jess Cliffe

在Counter-Strike两个创始人中更为人们所知,这应归于他在Steam 和Valve中所扮演的比较活跃的角色。Cliffer在这款游戏的制作中主要担任以下职责: 经理,2D图形,新闻发言人,测试,音响效果,游戏设计等。然而自从STEAM 和Condition Zero的发布后,他在Valve团队中所起的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活跃了。

Minh 'Gooseman' Le

属于Counter-Strike二人唱中的第二人,也被称为CS之父,在1999年6月19日的LIFE-VIND发布会上,他宣布了Beta 1.0将在底特律发布的消息,一时间轰动一时。 Gooseman出名是由于在这款游戏中担任模型的总管,并创建了所有的武器模型及玩家力学。Minh Le也是项目***,程序员,现在成了Valve 团队的职业玩家。他过去的项目包括制作出了适用于Quake系列的MOD,例如:Navy Seals 和 Quake Action 2

从评论家的角度来看- Counter-Strike使用的是Half-Life的引擎去创建MOD以便与其他的游戏进行竞争。他的目标是带给处于在线游戏的环境中的玩家,模仿现实武器的射击状态,以动态的团队形式进行对战- Counter-Strike有着模仿现实的精确的地图和各种各样的游戏关卡。

测试期:

Counter-Strike是在经过最初的测试后,于1999年6月19日在美国发售。从一系列的测试版开始,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游戏。,我们在其发展过程中,以论及每一版本主要的改变、探究详细的核心资料、画出每一个版本的大致轮廓的方式,来回顾整个测试版的历史。

Beta 1.0

这是Counter-Strike的第一个版本,于1999年6月19日发布,在游戏中只有非常少的几个地图孤零零地存在(cs_siege, cs_mansion, cs_prison & cs_wpndepot)。这个时期的游戏在人物模型、武器和客户系统上都存在非常明显的BUG。

Counter-Strike仅有援救人质游戏关,突出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以DE_开头的安放C4的地图并不存在。正是由于这些,玩家仅有几少量的武器可以使用。这包括:USP, Glock, Shotgun, M4A1, MP5 Navy, TMP, AWP 和 M249 Para

大约在第一个Counter-strike测试版发布后的一个星期,第二个测试版于同月27日发布了。升级的内容包括BUG修正的第一步(已经使游戏非常精炼了),在其发布后的一个星期,从当地玩家反馈来的消息来看,下面的修正是非常成功的:

- 增加了服务器的稳定性-减少了系统崩溃

- 修正了弹药和盔甲的重新设置的错误

- 增加了现在非常流行的"mp_friendlyfire"命令

- 修正了地图旋转溢出的错误

- 修正了cs_siege cs_wpndepot地图部分溢出的错误

- 增加了新地图:cs_assault cs_desert

Beta 1.2

也就是在前一个版本发布之后的一个月左右,该版本于1999年7月20日发布,这个测试版比起原来一系列的BUG修正来讲,更注意“优化升级”的内容。这个版本升级不象其他的升级,没有增加新地图。但增加了以下内容:

- 在每局最开始增加了5秒的悬停时间,以杜绝rushing战术

- 在服务器管理员和玩家都增加了踢人选项

- 增加了Kevlar射击点

- 引入减少跳射的准确率的机制

- 优化了金钱系统

- 增加了闪光弹的效力范围

Beta 2.0

尽管命名为Beta 2,这实际上仅是1.2的第二版-该次升级的内容,比起其他的邻近版本之间升级的内容都要多。该版本于同年的8月13日发布,也就是在第一版之后的两个月左右。这个测试版由于新武器多样化的实施而广受争议;包括增加了现深受欢迎的AK-47 和 Deagle。我们也看到了USP和M4A1的消音器的引入,正如模型的优化一样受大家喜爱。

下面是这个非常重要的测试版升级过程中改变之处的列表:

- 正如上面提及的样,增加了3种武器:Sig 522 Commando, AK-47 和沙漠之鹰

- 为USP.45和M4A1增加了消音器。

- 一个非常有用的升级,增加了每局定时器和比分表

- 夜视器的引入

- 优化了人物模型

- 增加绑定键功能

Beta 2.1

这只升级版仅仅只在Beta 2后五天就发布了:只做了很少的BUG修正,

- 增加了cs_assault的新版本(与hlserver.exe兼容)

- 为hlserver.exe增加了科学家人物模型

- 修正了电视画面中碎片的错误(cs_alley将不再有电视画面)

- 修正了掉武器的错误

- 修改了AK-47的价格,修正了买武器的错误

Beta 3.0

在2.1 BETA版发布一个月后,BETA 3来到了。随着大量的改进及修正错误,CS正飞速发展。在这个版本中,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改进就是无线电系统的增加。现在玩家可以能够用一种比较贴近现实的方法进行通讯了-讲述的都是与反恐有关的术语。伴随而来的是刀具的增加,这在以前的游戏中并不存在。

这个版本中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增加了手雷冲击力。在这个早期的测试版中,手榴弹不仅使人眩目,也可以由于手雷碎片给人一定的伤害。下面就是升级内容列表:

- 增加了护甲和头盔的组合保护

- 极大地改进了人质走路的人工智能(AI)

- 在闪光弹中增加了发射碎片产生破坏力的作用

- 增加了新武器:P90冲锋枪

- 增加了无线电系统

- 修改了记分板

- 修改了鸟枪(行内术语,指的是scout)

Beta 4.0

在取消了3.1beta和其他的“临时升级”等中间环节后,最令人好奇的BETA 4版于1999年11月5日发布。这是一个顺利而又重要的升级,也保留了大量的改变,改进,修正和升级。其中一项武器的增加,这项武器我想是现代玩家不能没有的常用装备:高爆手雷(HE)。但这也不是最重要的改变之处。

在这次测试版中对于CS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增加了拆雷任务或者称之为"de"系统。现在在游戏关卡中一项新的任务产生了:没有了人质,代替的是T或CT团队对于C4的安放或拆解。这最终在Counter-Strike定型为最受喜爱的竞赛模式,这也是游戏为什么这么普及的原因吧。

下面是完整的改变列表:

- 增加了Sig P228手枪和Steyr Scount 来复枪。

- 增加了新的拆解C4爆炸物的游戏任务

- 增加了高爆(HE)手雷

- 修改了人质解救任务

- 修改了投票踢人系统

- 改变了救人质的金钱奖励值。

- 增加了 cs_station, de_nuke, de_dust, de_prodigy四个地图

- 全自动flashbang.wav回放。

- 在cs_ship, cs_siege, cs_tire 地图中增加了新的人质点

Beta 5.0

由于4.1版只简单地对服务器端作了很少的修正,我们省略了对他的介绍并移到下一个作了比较大修改的部分:beta 5,这个版本在1999年圣诞节前几天发布,这是一个与前面变化差不多的版本。Beta 5包含了大量的对原来系统的精简-这些变动改进了新出的解C4任务,并使之更符合现实,而且增加了可玩性。

新的武器、新地图增加了,同样新的人物模型也增加了,改进了像HUD的视觉效果和一些其他的游戏改变。我想说的是:当这些升级是一个小变化的集合时,由小及大,从而对于游戏整体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 增加了Benelli XM 1014全自动步枪

- 新的人质模型和两个新的人物皮肤贴图

- 增加了一个新的CT人物模型(SAS)

- 增加了CS_BACK和de_train

- 新的HUD图标

- 在地图的HUD中增加了购买区域和炸弹目标区

- C4仅能植放在专门的炸弹安放区内

- CTs没有解雷钳拆弹需要12秒钟

- CTs用解雷钳拆弹只要6秒种

- 增加了一个指示拆弹的进度尺条

- 为Ts增加了指示安装炸弹的进度尺条

- 拆弹成功也意味着Counter Terrorists在本局中的胜利

- C4可以扔给其他的队友

- 新的无线电信息和无线电的键位集合

- 能够听到其他玩家装填子弹的声音。

Beta 6.0 to 6.6

在BETA5之后有一个BETA 5.2,只作了少量的改动,随之而来的是BETA 6中一系列的升级,我将把Beta 6.0 to 6.6中一系列的测试版汇总在一起进行说明。Beta 6.0最早是在2000年3月3日发布的,这是Counter-Strike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的改变又进一步消除了原游戏中存在的少量BUG,允许玩家有更多的游戏功能。在下面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不同的改变类型及相关的具体内容。

武器系统的改变:

在6.0-6.6中只有不多的武器种类增加。

- 增加了MAC-10

- 增加了Steyr Aug

- 增加了烟雾弹

- 重新增强了夜视镜。

人物模型和地图改变:

- 增加了左手右手持枪的功能

- 增加了新的队友雷达跟踪定位

- 增加了新的土匪Arctic人物模型

- 增加了新的警察GIGN人物模型

- 增加了as_oilrig, as_riverside, cs_747,de_cbble.bsp, de_aztec.bsp, cs_italy地图

在Beta 6.0 和 6.6之间,对整个游戏都进行了大量的改进,新增的人物类型,改进了玩家的视觉感受并创造出新的大众化的地图。所有这些,使人们看到了CS美好的未来。

Beta - 7.1

在众多的升级和改进之后,最后的BETA 7.1完全安装版在2000年9月13号发布了。我们看到了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在射击的准确性方面。在单发射击和扫射中弹后的移动速度的减缓对于双方的影响都进行改进,同样,瞄准镜的改进也使游戏双方更趋于平衡。

正式版

Version 1.0

在2000年9月11号提供给大众下载,这也是CS第一次广泛地接触全世界玩家。可以说,中国CS的时代,就是从这个版本开始的。 但是因为中国玩家很少有购买正版的,国内又没有专门的CS服务器,所以CS当时只局限于局域网,难以在中国普及。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2001年,也就是1.3版发布的时间。 虽然他们一开始对发行这个游戏的期望很高,但是很多玩家觉得他们加了很多不重要的细节,所以刚发行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回响。

VALVE他们新介绍了三把枪,但是玩家却认为这三把枪的实用性并不大,这三把分别是:

- Five Seven 手枪

- UMP.45

- SIG SG-550 狙击枪

Five Seven 手枪原本的好处是不管远近都有一定的准度,但是实际上却发现其实只有近距离时相当准确,但是远距离却比不上"USP"以及"Glock",并且它的伤害性也比"USP"以及"Glock"要来的低,价格却又偏高,所以成为了鲜少人使用的枪支。

UMP.45 这一把枪是警察和歹徒端都可以购买的,是MP5以外的另外一个选择,可是他的价钱比MP5贵了200元,射速也比MP5要来的慢。虽然UMP.45的准度在中距离要比MP5要来的好,但是列在小型机关枪的购买选单里,应该是要以近距离的射击为主,所以也就成为一把几乎无人使用的枪支。

SIG SG-550狙击枪是警察的专用武器,他的价钱太贵,虽然连射狙击枪让它听起来好像很棒,但是强大的后坐力使得它的并无法拥有太大的用处,到后来也就渐渐乏人问津了。不过,现在在《反恐精英OL》中,它和G3SG1(匪用连狙)一起成为了生化模式中人类抵抗僵尸的主力武器,可谓是咸鱼翻身。

Version 1.1

不像Beta版本的更新一样,这些正式版本都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去做更新动作。V1.1是在2001年3月10号所释出的,因为增加了第六人称(Spectator mode)的观看视角,所以此版本是一个让大家所期待的版本,同时这也影响了日后HLTV的发展。

另外一个受欢迎的改变是AWP击中了脚部位置并不会一枪就死亡,并且AWP不开镜就不会有准确度。详细更动内容如下:

- 增加观看模式

- 歹徒持有C4的人背后看起来会有一个背包

- 玩家的人物模块变成512*512的分辨率

- 警察的defuse kit(拆弹包)重新加入

- 在空中射击的准确度再次下降

- 没有开狙击镜的时候将不会有准心出现

- 狙击枪射中脚的部位不会一枪致命

- 人物的模块有了游泳的姿势

- 右上角的人物死亡显示有了警察端以及歹徒端各自的颜色(CT是蓝色,TS是红色)

- 增加了字符串文件,也因此更改了武器名称(像是AK47变成CV47)

- 游戏结束时可以截取游戏画面

- 新增地图 cs_thunder、de_rotterdam、de_inferno、de_dust2

- 更新了一些热门地图

Version 1.3

2001年9月19号,这是正式版至目前为止大家最为喜欢的版本,这个版本第一次加入了以太网连机功能,使得中国玩家即使使用盗版CS,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对战了,可以说,CS真正得到中国玩家的认同,是在2001年9月。 因为在这个版本达到了很多目标 ,并且拿掉了Bunny Hopping(连续跳跃)。虽然有的人不喜欢,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乐于接受这个改变。

另外一个重大改变是增加了麦克风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很多玩家从Beta版就所期待增加的,这样可以快速的下达战略以及沟通,但在刚出现这个系统的时候麦克风通讯会吃掉相当多的网络资源。

此外,Version 1.3版本增加了敌人使用Radio(无线电通讯)我们也可以听的到的设定。作者本身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构想,这也是CS中一个非常有创意性的设定。

这个版本也进一步的修改了更多的Bug,详细更动内容如下:

- 改善了玩家端与SERVER端射击位置信息不同步的Bug

- 改善了一些CONFIG的问题

- 解决了"screenshots"(画面截取)第二张会盖掉第一张的Bug

- Buffer overflow 的行为修正

- "condump" "cmdlist" "cvarlist"只会写到我们的游戏资料夹里面

- 修正了第一人称视角的Bug

- 最重要的是修正了HIT BOX(命中区域)的问题

- 改善了夜视镜的Bug

- 修正了"slot10"的不正常运作

Version 1.4

在Version 1.4这个版本里有很巨大的进化,可是时间却很短暂,最主要是改善了模块的动作以及子弹射出后服务器端的判定 。有调整手枪在空中射击的准确性,还有手枪移动中射击的准确性,不过虽然可以边跳边射,但是却增加了一个跳跃后落地会延迟的设定 ,这个设定也成为许多玩家的恶梦。

第六人称也增加了可以使切换第一人称观看的视角同时此版本也改善了HLTV烟雾弹的问题还有角度选取问题跟一些显示上的问题

当然,在此版本中也修正了许多的Bug,详细更动内容如下:

- 烟雾弹问题的修正

- Radio command(无线电讯息)的改善

- 改善了AGP的重复武器显示

- 将跑步的声音改善的比较准确

- 在水中的动作会保持一样的速度(在此之前水中的动作会忽快忽慢)

- 改善了服务器端因为各种炸弹的使用而宕机的问题

- 改善了弹夹中子弹数量的问题

- 修正了一个歹徒和警察模块对换的问题

最终的 Version 1.5

这是Steam出现之前的最后一个版本。1.5跟1.4的差别其实并没有很大,只是将一些细节问题的修正做的更为完善,这也是当初Beta版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 。

"Steam & Version 1.6"

Steam是2003年9月开始和CS1.6同时推出,因为Steam的功能非常丰富,所以CS搭配着Steam的脚步,是让大家认为非常合逻辑的部份。不过全世界的玩家都对Steam有着相当的不满,因为觉得游戏被改变的太多,而且并没有重视玩家方面所发出的声音。

但是Steam并没有因为这样子就渐渐淡去,它还是一着持续的发展,直到现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接受...

CS:SOURCE

《反恐精英:起源》(Counter-Strike: Source,简称CS:S或CSS)是Valve根据《半条命2》研发出的Source引擎所开发出的一种游戏,所以并不算《半条命》的一个模组(Mod)之一,可以说是与《反恐精英》大大的不同。不论是游戏画面或者游戏人数、地图精致度、武器接口、电脑AI等等,大多与《反恐精英》不同。而CS:S很有可能取代过去在世界各大电玩大赛中《反恐精英》的地位。这款游戏仅有的缺点是,有人抱怨系统需求太高(故不够普遍化)、地图太少等等。

现在再来谈谈CSOL:

CSOL游戏简介:

《反恐精英Online》是基于美国游戏开发商Valve的著名游戏《反恐精英》为基础,由韩国NEXON创作开发的FPS同名网游巨作。

《反恐精英》作为1998年发布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半条命》的扩展包*MOD*,以军事题材将恐怖分子与反恐精英之间的激斗在游戏的场景上实现,凭借其爽快的打击感和动作感以及快速的游戏节奏创造了FPS游戏的销售神话。《反恐精英Online》在完全继承原作精髓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模式、地图和角色,使玩家能够更好的体验网络化后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实际上《反恐精英Online》的开发阵容里有很多《反恐精英》骨灰级玩家,大家对于继承原作的游戏性与平衡具有共鸣。

由于篇幅上限,所以就不多说了。最后祝大家享受CS!

逃离塔科夫服装穿搭推荐

逃离塔科夫中玩家可以对角色的服装进行搭配,下面就为大家分享游戏中的一些服装穿搭推荐及搭配心得,供各位玩家们参考。

这把是个人喜好,明天更新更多潮牌.longstar的鱼骨加上20英寸的枪管,是一个狙击手

的绝佳伙伴。纯黑色的枪身,10发弹匣和小的AFG战术握把用以帮助射手在架枪时保持平衡而

不被地形影响(长枪托和弹匣会顶到地面如果不举枪)提花面巾,战术目镜配以绿色tactec胸挂

增加隐蔽性)。穿上这套,你就是阴影中的利刃

假如你只是执行一个普通巡逻任务(指外国),一身轻便的装备会是你最想要的,例如较短

的枪管与护木,便于携带的伸缩枪托,一顶羊绒帽配上战术耳机和胸挂,fde与黑色撞色而成

的枪身简洁又时尚

海报六队同款,这把短突版m4采用了longstar的机匣(颜色好看)以及

urx护木配上好康德fde色鱼骨护板(个人认为最好看的鱼骨了)以及老美最喜欢的全息前面

加镭射(迷惑操作),特地用了fde色的全息来搭配整体颜色

作为一名特立独行的萌新usec,当然不能忍受千篇一律的m4

一把融合5种颜色的短突ak横空出世,K G B签名握把,红色护目,绿色枪托,沙色全息,

配上帅气的棒球帽和耳机,多半会在战场上因为过于鲜艳而死的很惨

《红海行动》——离完美还差一点点

《红海行动》上映全家都想看,第一遍看时错误的带了孩子,观影二十多分钟孩子就被吓得哭哭啼啼,于是只好带着孩子离开影院隔天单独抽空二刷。2018年一开年,一部全面超越《战狼2》的国产军事题材大片就横空出世了。也许有人说这是借了《战狼2》的余威,可为什么《空天猎》就没有借上呢?所以好**就是好**,好看耐看才是它真正的硬实力。如果《战狼2》当初我给了9分,那么《红海行动》我保守也要给到9.5分,留下的余地是因为还有上升空间。

战争场面惨烈残酷、感情线恰到好处、情节紧凑饱满、人物个性鲜明突出、没有伟光正的说教、没有塑造不死超人、武器战术极为专业......这一切都实在堪称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的一座里程碑。好的地方太多不一一叙述,感情线的布设各影评公号说的不少也不浪费笔墨,这篇影评专讲战术和武器装备细节,并以找茬挑刺儿为主。

通信兵庄羽是两名阵亡的海军特种兵之一,他在沙漠伏击战结束后惊魂未定,对副队长说“参加了那么多的演习和训练,但经历这种情况完全无法控制自己,不配呆在蛟龙”。士兵不参加实战成为不了战士,这样的真实感受很客观,不像过去许多国产战争题材影片里营造的那种天生勇敢、猛士无敌。

庄羽在战斗中为了确保联络畅通牺牲了,死的很英勇很惨烈,但也预示着他的真正成熟。这种不是生来无畏但却越挫越勇的状态恰恰是这部**打动我最真实的一个角度。而一方面赞叹影片的了不起,同时又给它挑刺找茬儿,也是为了中国**能越挫越勇,保持住好不容易拔高了的水准,无限接近完美。接下来我们就一同回顾那些精彩难忘的片段和细节,从不同的视角层面重回红海的战火硝烟。

轻武器的配备使用据说是导演的看家本领,看下来果然耳目一新,回溯以往无出其右者。

特种小队蛟龙一队开场就是一场反海盗作战,清一色的国产95式枪族,92式手枪、95式突击步枪、88式狙击步枪先后露面。到了需要深入伊维亚国内执行任务时则全部换装北约国家的Glock手枪、SCAR突击步枪、米尼米机枪、M249班组自动武器和德造LRS2狙击步枪。到了深入沙漠解救人质时,为了更好的渗透敌营,除了外围狙击组继续使用顺手的LRS2,开车进入的女兵佟莉、医疗兵陆琛和石头继续使用北约制式武器外,队长、副队长都使用了俄制AKM突击步枪,副队长还使用了恐怖头子拉登最爱的AK74短突击步枪。而到了最后抢夺“黄饼”资料那场戏时,突击组使用的武器就成了短距离射击效用极好,全世界特种部队都爱不释手的MP5冲锋枪。

这些武器的出现没有任何一件是为了显摆的画蛇添足,表现出了极强的枪械使用知识和专业素养,导演和军事指导的功力极为深厚。如果真要挑毛病,那就是让女兵佟莉负责操作重达8公斤的班用机枪不够合理科学,且不说男女先天生理结构上的差异,这可是一支特种作战分队,机枪射手可不是简单的压制射击,是要把机枪打出精度射击效果的,在后来的战术行动中,与佟莉搭伙的队员普遍比较吃力,石头和军医一死一重伤,也证明了女性确实不适合这样高强度的特种作战。

除了枪械本身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枪用战术组件,例如战术射灯、枪用测距仪、激光指示器和各类战术狙击镜、光学瞄准镜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展开讨论。同时作为军事题材中重头戏的狙击,虽然和枪械有关,但因为牵涉复杂所以随后另起一段单独介绍。

有影迷说这部**是一群中国军人使用外军武器装备赢得了战争,这么说颇有些理由。OPS-FAST战术头盔、MSA拾音降噪耳机、轻质防弹衣、防破片眼镜、黑色和A-TACS废墟迷彩战术服,特别是影片刚一开场城市作战时就很拉风的那些抛射缆索,以及片尾之前只在《变形金钢》里才看到的飞行翼装。这些装备把我军特种兵的整体质感瞬间提升了好几个层次。

现在来挑毛病:

一是狙击手顾顺和观察手李懂在进入城市制高点掩护突击组解救人质时戴着**和橙色镜片的防破片眼镜,这种镜片叫做弱光条件下视增强镜片,特别适合在黄昏时使用,但天气晴朗时使用反而会让时场变得昏暗压抑,出现的不是时候。

二是全片只有通信兵庄羽使用了拾音降噪耳机,搞得好像那是一副电台耳机一样,而其他队员则全部使用了轻型入耳式耳机,这是不合理的细节。拾音降噪耳机的作用是在激烈交火时可以自动降低武器射击爆炸的杂音而同时放大电台对讲机里说话的人声。特种分队除了营救人质外基本上都在枪林弹雨里硬碰硬,当然应该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耳机,激烈交火时使用拾音降噪耳机才够合理。

三是翼装飞行那场戏,从直升机上在远离目标区的位置高跳快突低开,可以有效实现隐蔽接敌,但要知道影片中使用的直升机是越战时期就出现的UH-1伊洛魁,这种直升机噪音很大,高度有限,根本无法飞到保证翼装飞行足够的滑行距离的安全高度就会因为噪音而被敌人发现了。这个细节可以看一下《阿甘正传》里阿甘被部署到越南时那场戏,听一听UH-1巨大的噪音。

除了前面所说的枪械和单兵装备外,重型装备豪华的参演阵容也是我国影史上史无前例的。我国海军的071两栖船坞登陆舰、052C导弹驱逐舰、054A导弹护卫舰都先后露面。

影片中还依次出现了美制C-130运输机、UH-1直升机,法制美洲豹直升机等空军装备,以及美制悍马高机动车、防地雷反伏击车、M60A3坦克和法制VAB轮式装甲输送车、俄制T-72B这些陆军重型装备。最后时刻佟莉还使用经典的毒刺肩射防空导弹击落了叛军的武装直升机。重型装备的出场和表现有许多出彩之处,特别是坦克对抗那场戏后面还要单独介绍。

这里还是继续说问题:

一是张涵予饰演的舰长军衔是上校,而其指挥的军舰则是绰号“新青年”的054A导弹护卫舰,护卫舰是营级编制,舰长只该是少校或中校,驱逐舰舰长才可能是上校军衔。我军护航编队的编队长应该是大校甚至是少将,蛟龙突击队执行的任务级别很高,应该是编队长而非一名舰长来指挥,指挥员职务与装备和部队编制间出现了不对称。

二是特种分队进城营救大使车队时使用了3辆无装甲型悍马和2辆防地雷反伏击车,防地雷反伏击车属于轻型装甲车辆,用来给营救对象乘坐是合理的,但把宝贵的特种兵扎堆放在四面透风毫无防弹能力的运输型悍马货厢里就有点太冒失了。

三是片中那段海军舰艇对付叛军火箭炮的段落太过夸张。我军的舰用近防炮主要仿自俄制“卡什坦”和荷兰的“守门员”,054A护卫舰使用的就是仿自“守门员”但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性能提升的1130近防炮,也就是11管30毫米速射炮,其性能甚至超越了美国海军的6X20毫米密集阵系统以及俄罗斯海军的2X6X30毫米卡什坦,可以同时锁定40余个目标,理论射速达到每秒166发,战斗射速也可以在一秒钟里打出50发炮弹。但我们必须明白,锁定40多个目标不代表可以同时攻击那么多目标,我们看到影片里叛军的火箭弹几乎是齐射过来的,这样的间隔密度速射炮是很难全部搞定的。这个片段参考了《超级战舰》中美军战舰防御外星武器的桥段,但前作中美军近防炮并没有成功防御住所有来袭目标,结局是被击沉了的。所以这个片段看着过瘾但有些夸张,毫发无损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狙击,是绝大多数军事题材影片中都少不了的桥段,甚至因为抗日雷剧的盛行而一度成为抗日战场上穿越时空的玄幻“神器”。《红海行动》中的狙击戏码很足,总体质量堪属上乘,远超过去国产军事片中的狙击情节水准,例如狙击手和观察手的配合协调,不同狙击武器的配合使用,狙击对观测环境的高度依赖,狙击装备的高度精密化等,都显得非常专业。

印象深刻的有两场戏,一是难民车队被伏击时我军狙击组迅速占领制高点压制叛军狙击手和迫击炮阵地,顾顺被敌人迫击炮锁定攻击时不是慌不择路的跳开,而是将头盔扣在枪托上作为假目标吸引敌方狙击手开火,这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作出的反应凸显了他极强的专业素养。二是在执行人质解救任务时,狙击组再次被敌方狙击手压制,从而失去对目标区的有效控制以及对战友的支援,他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马上向队长报告,这也是良好配合意识和战术素养的体现。

说完了优点必须说一说不足,细数后还不少,从头捋过来:

一是特种分队原配狙击手罗星在直9直升机上用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快速精确瞄准射击,子弹穿过舰艇舷窗和两排人质命中恐怖分子,这个很不科学。我们可以对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菲利普斯船长》里那场从准备观察到一枪命中长达几个小时的海上狙击,虽然不够刺激但绝对真实。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弹丸较轻,在击穿玻璃后根本不可能保持惯性精度,在直升机这种不稳定平台上预测弹头击穿硬物后的偏转量还能实施精确击杀,那至少也应该使用7.62毫米中等口径以上的狙击弹药才显得合理。

二是解救大使馆车队时,狙击手顾顺前方有水泥露台可供稳定架枪而且还可以提供很好的避弹隐蔽,却非要把狙击枪架在观察手肩膀上射击。这支狙击枪是德造LRS2,真正专业的狙击手不是什么枪都用得好而是有自己的专属武器,甚至子弹都要根据需要进行打磨改造,顾顺使用并不熟悉的武器还要把枪架在观察手肩上射击,不仅无法保证射击稳定,还有可能让战友成为肉盾。

三是护送难民车队遭敌伏击时观察手成功压制了敌方狙击手,但顾顺不是先把威胁最大的狙击手干掉而是先消灭迫击炮,要知道观察手使用步枪一个弹夹只有30发子弹,火力持续性是有限的,万一压制中断敌方狙击手抢先开枪打掉我方狙击手那就做了亏本生意了。

四是观察手使用的步枪自始至终使用消声器,但消声器虽然隐蔽却会削弱弹药动能,并不适合远程射击,同时加上消声器会增加武器长度导致操作不便,所以在完成暗杀任务后应该取下消声器提高杀伤能力才对。

五是敌方狙击手第一次狙击失败逃跑时背朝战场沿山坡向上直线奔跑,而不是沿隐蔽地形之字形短促跃进;解救人质时顾顺他们在明处,这个叛军狙击手在暗处,房屋间距离不远,他使用的德拉贡诺夫7.62狙击步枪射击精度也很好,照理说根本不该打偏让顾顺活下来,这样的素质实在不知是如何在残酷战争中幸存的。狙击是精妙和慎重的作战技艺,一定是攻击前先选好退路,消灭敌人同时保护好自己,而绝非英雄主义的以一敌百。

一句话总结,《红海行动》的狙击戏码进步很大,但在真实性和专业水平上尚有较大差距。

可以这么说,论精彩火爆程度,红海已经做到了极致,战术设计上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问题同样比比皆是。

一是特种部队解救大使馆车队时,特种兵坐在无装甲的运输型悍马后厢板上,穿越交战区域时居然没有任何举枪警戒或放低身体躯干的战术动作,这显得很不专业。

二是为大使馆提供初期护送任务的武警使馆警卫分队在楼房内保护人员时居然全部集中在一个房间也是个大问题,防守时只有动物才会缩紧身子抱成团,作战时应该是兵力武器分散但射向集中,四个人应该编两个组分散守住门窗,而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堆让对手一颗手榴弹就全部报销。

三是佟莉和石头相互掩护攻击敌人时处在短兵相接的境地中,白天开阔地型使用闪光炫目弹还不如直接投掷破片手雷管用,在不用活捉敌人也不需要保护人质的情况下直接一颗手雷再突进击毙就可以,搞瞎了再杀毫无意义。

四是海军特种兵接近建筑时为了隐蔽前进发射了烟幕弹干扰敌人,但烟幕弹应该发射在靠近自己的位置,然后一边前进一边朝前发射,这样才能起到隐蔽自己的作用,把烟幕弹打到敌人堆里,其实是自己看不到敌人,敌人却反而可以透过烟幕看到自己,这个细节可以看一看越战**《全金属外壳》中的正确示范。同样在沙漠伏击那一段,掩护狙击组占领制高点时特种兵向敌方迫击炮阵地发射了烟幕火箭,但我们知道迫击炮并不是直射武器,而是间接瞄准的曲射武器,迫击炮阵地虽然被烟幕覆盖,但只需要继续按原来的俯仰角度和射击诸元继续对原射击区进行盲射就可以了,烟幕是阻挡不了他们开火射击的。

五是沙漠伏击的那段,号称特种部队的伊维亚政府军车队警戒力量居然选择在山谷地形中停下,在已知有敌情可能的情况下既不向前方和两侧派出警戒力量,也不组织车队迅速分散人员迅速下车隐蔽做好防御准备,就那么聚成一堆的被叛军迫击炮一锅端,这实在配不上特种部队的水准。另外,从弹药口径看叛军使用的应该是82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算是中型迫击炮,使用杀伤爆破榴弹时打掉几辆悍马和卡车是毫无问题的,但影片里法制VAB轮式装甲输送车也被它一炮敲掉就太过夸张了,要知道VAB是出现在世界各大维和战场的主要装备,《黑鹰坠落》里掩护美军游骑兵撤退时这种车辆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怎么可能被迫击炮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完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龟壳”作用。

这部影片的坦克战很容易被用来和《战狼2》吴京那场戏作对比,如果让我来评价,吴京那场戏是形式重于实质的炫技,这场坦克战则是实打实的真功夫真本事真技术真专业。作为一名资深装甲兵,看完这场坦克作战后是服气的,各种细节都展示的特别好,没有把坦克当作简单的花哨道具,这场戏也是全片我最难挑出瑕疵的一部分。

要想把这场戏看懂我们得先介绍下出场的两个铁甲“主角”。副队长缴获的那辆坦克是俄制T-72B型坦克,使用125毫米自动装弹滑膛炮,全身正面侧面披挂爆炸反应式装甲,车组乘员3人,属于二战后第三代改良版坦克;追击他们的3辆叛军坦克是美式M60A3坦克,使用105毫米手动装弹线膛炮,也披挂了爆炸反应装甲,属于二战后第二代改良版战车。

T-72B现在仍是许多国家的主战坦克,但M60A3在90年海湾战争后已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并移交给国民警卫队、用于海外军售军援,甚至被丢入大西洋充当渔礁。从这些细节可知T-72B的综合性能高于M60A3。记住这些细节,对后面的情节合理性至关重要。

现在开始从缴获坦克说起:

(1)副队长选择偷哪辆坦克是比较靠谱的,T-72B是华约国家装备,火炮、动力、通信、操控和我军坦克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如果特种兵接受过坦克操纵的专门训练,哪怕不认识俄文阿拉伯文也是可以摸索着操作的,而对于M60A3这种美式装备而言,特种兵再聪明恐怕也很难很快学会如何使用。副队长缴获坦克后先跳入炮塔,然后原地开了3炮,杀了敌救了人但并没有把车开走。《战狼2》里吴京飙车开炮虽然看起来很猛很过瘾,但现实中一个人开车打炮是不可能的,要不干嘛要3至4名坦克兵,副队长打炮就没法开车,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待队长带着记者进入坦克后,副队长钻出炮塔钻进驾驶室开车,同时还使用AK74短突击步枪掩护射击,这就很厉害了,因为AK74这种短枪身的自动武器确实是俄制坦克乘员很喜欢的一款武器,出现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后来的作战中队长独自操作火炮这是说得过去的,因为T-72采用了自动装弹机,本来就只有车长、炮长、驾驶员3名乘员,车长主要负责指挥观察通信,打炮在没条件的情况下有炮长就够了,后面追击的敌方坦克总是出现装弹手装炮弹的镜头,这是M60A3采用人工装弹的性能特点决定的。

(3)T-72B和美军M1A1属于同代坦克,对付老一辈的M60A3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3辆敌军坦克被干掉2辆是有实际可能的,特别是第二辆敌军坦克命中我军坦克很多发炮弹,但因为有爆炸反应装甲抵消了爆炸动能,所以车内人员没有伤亡也合情合理。

(4)T-72B在炮塔卡死无法转向情况下,通过改变车体方向实现炮口转向射击这段戏现实中几乎没有可能,但考虑到距离那么近直接瞄准射击虽然有难度但也有实现可能。这段戏很专业,专业就专业在队长和记者要配合开炮时先爬出炮塔交换了战斗岗位,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T-72B坦克炮塔内车长和炮长分坐火炮两侧,开炮时不可能把手伸到对面去击发,就算能够得着也会被后座的炮栓夹断手臂。队长后来没有进入车内,而是一直露着头在炮塔上指挥,这也才为实施概略近距离直瞄射击创造了可能,靠坦克的观瞄器材是不可能有这么灵敏的指挥和反应速度的。

(5)如果说有瑕疵,那就是最开始副队长原地开炮时那个炮弹飞行的慢镜头有问题,从弹体形状看,那是一发用来攻击步兵和轻目标的后行程助推杀伤爆破榴弹,这种弹药不同于穿甲弹或破甲弹遇赢才炸的特点,这枚弹药沿途撞上那么多柱子都擦过去而没有爆炸,这就不太像榴弹的工作原理了。

《红海行动》2个多小时不算短,但干脆利索毫不拖泥带水,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尽管除以上所罗列的这些内容外,还有许多细节受篇幅所限无法详述,例如急救包扎和战场自救的戏份很值得一说;遥控无人机提供了战场观察、通信接力和近距支援也可以展开介绍;撤侨时那位女公民喊着太过专业反倒不够接地气的“我们的舰”而非“我们的船”也可以探讨研究,但看懂这么多已经足够支撑观影者既凑热闹又看门道爽爽的跟着剧情起伏了。影片的最后,中国海军6艘舰艇组成的编队在大洋上对擅闯我国海域的某国海军舰艇编队进行喊话驱离。敌舰一共3艘,其中1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2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都是宙斯盾舰,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结尾,为什么有意思,只要知道这3艘舰艇的国籍就明白了。

好了,今天关于“狙击手横空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狙击手横空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最新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21259802@qq.com

相关推荐: